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公布后,呈现出多个新变化,主要体现在招生方向、培养模式、考核方式及录取机制等方面,以下为具体分析:
新增前沿培养方向:多所高校在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下新增前沿方向,聚焦国家战略急需。例如,南京大学新增智能科学和电子科学方向,前者瞄准智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后者服务信息材料、电路系统等战略性产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应用物理学下新增电子科学方向(基于集成电路培养),航空航天类新增飞行器制造工程和空间材料方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新增量子信息方向,均紧密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与战略前沿。
培养模式动态升级:高校持续优化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同济大学采用“2+1+X”模式,前三年分阶段夯实通识、专业基础与核心能力,第四年启动本研衔接,通过动态考核实现学位分流(学士学位、硕博连读或仅本科毕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施“个性化培养+完全学分制”,学生可自主选修培养方向相关课程,同时推行“多维度团队化导师制”(学术导师+朋辈导师)与“小班化研究式教学”,强化科教协同与国际化交流。
校考环节创新考核:部分高校改革校考形式,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北京大学调整笔试科目,聚焦专业能力与学术潜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校考中增加实践操作、跨学科案例分析等环节,重点考察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避免“唯分数论”。
本研衔接机制优化:强基计划强化本研贯通培养,通过动态考核与分流机制保障培养质量。同济大学明确X阶段根据研究生开题及中期考核结果分流,完成学位论文后可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实验室开放+科研项目参与”支持学生提前接触科研,部分学生本科阶段即参与国家级课题,为硕博阶段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