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挥洒,艺术的雄鹰翱翔全球,刚劲处似壮士舞剑,豪气干云;笔锋流转,如清风拂柳,飘逸间尽显柔美,雅韵悠长。中国文化艺术卷,层峦叠嶂,翠色欲流;江河湖海,浩渺无垠,涵容天地。娇花带露,鸟翼振风,梅兰竹菊,君子四德,皆于笔墨色彩之中,绘就卓尔不群的艺术盛景。
愿诸君缘临此境,与不凡佳作相逢,让心灵受其触动,智慧得其启迪。将不凡作品藏于心间,使自由之思翱翔九霄,逍遥于天地之间,必不枉此行,不负此展!在全球文化承前启后的创新性发展中,贯通古今,留下了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印记,彰显出魅力中国的精神与气度!
邓福邦,1958 年 8 月出生于河南灵宝豫灵,是中国著名的书画家、收藏家,秦山画派创始人。
他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特邀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创作员,拥有国家一级美术师职称,同时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并受聘为北京胡润国际艺术品鉴定中心“签约画家”。曾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导师顾森、龙瑞等。
邓福邦以“道化丹青”新理念,破译中国书画与老子“道”的精神内涵,以鲜明的个人风格享誉画坛。其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中国美术》《美术观察》《荣宝斋》《中国收藏》《中国文化报》等。中国艺术研究院曾为其成功举办“邓福邦书画作品学术研讨会”,“家居秦山”“邓福邦书画集”被研究院收藏,“东方”“喜梅图”作品作为国礼赠与外国政要。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也对他进行过采访报道。他荣获国家艺术促进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文化艺术人才管理中心联合授予的“人民书画家”称号。
他出版了多部作品,如《一线大家·邓福邦》《邓福邦书画》《收藏年鉴人物志—邓福邦》《国宝档案》邓福邦 、《红袍典藏一邓福邦》《匠心墨色》全国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等,还被收录于中国美术通史、中国美术卷、中国书法卷以及国家文史汇编的《国宝档案》。由中国人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画百年史-百位名家》,他被首推为封面人物,并有“红墙艺术家”的美誉,其作品列入国家国礼范畴。他与夫人书法家张云霞联袂创作的七十米书画长卷《黄河明珠三门峡》珍藏于三门峡市博物馆,《中华锦绣胜景图》《华夏龙脉大秦山》卷也已相继问世并立篇成册。
邓福邦的画作题材根植于大秦山之景,他通过写生捕捉秦山的壮丽与韵味,将秦山的雄伟与广袤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艺术风格上,他精妙地运用阴阳对比,水墨的浓淡干湿相互交织,构建出层次丰富、视觉冲击力强烈的画面,形成了浑厚大气、风格兼容南北的独特艺术风格,赢得了画坛的广泛赞誉。
让艺术为时代谱写最美华章
大凡在时代强音的共振中,人们文明步伐与变奏节拍相重合时会产生一种亢奋的优美旋律。这种旋律使群体协调一致。让人们与社会高度融合后衍生出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也为同步伐的艺术家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和自豪感。
做为一个艺术家理应站在时代最前沿,对社会的发展有超前的认知力。並在扑捉第六感觉的创作时先群体一步,使作品彰显出时代之美,这就是冠以艺术之名的创作者应有的天职和本能,是书画家应具备的社会基本修为,並让时代的气息从作品载体中迸发出来。
综观历史,从艺术长河所积淀的作品中来看,无外乎如下几种类别,一是闲情雅致类(占有相当大比例),一是借景抒怀类(以苦难和挫折为渲题),另以借古喻今而泻发某种失意。但真正能够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画作甚至又甚,少之又少。唯独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汉代强悍的石刻艺术、雕凿于山林石间的佛教艺术,隐于洞窟之中的敦煌艺术、深藏于地下的临潼兵马俑雕塑艺术和横亘绵诞万里的长城艺术。从这些巨作中让人感受到灵魂上的震撼。我们不访转换时空就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概况信息,这就是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功能性。明白这些就会从灵魂的深处去归拢自我的创作行为。而着眼于当下,受名利思潮之影响那份本应专属艺术家的创作清静之地也变的多味起来。名头诱获、利益驱使和急于求成甚至沽名钓誉者鲜而易见。相互抄袭、又千人一面的场景也彼彼皆是。艺术的异性特点也被拘泥于同性审美之中。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严肃课题。艺术本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应让作品去为时代和社会服务。实际上现代的艺术早已被时代的脚步远远抛向身后,有多少作者还沉迷于技巧性追逐之中。更谈不上灵魂上的表述。不仿大家走出画室仰望长空、面对山川、望着电驰而过高铁、更深思于如何表现Al和量子的场面。耸高矗立的跨涧大桥和太空游弋的龙飞船。做为艺术家又是何种感想?是名利束缚了思维或是科技占去了艺术家的想像空间,这些都会成为艺术人去冷静思考的必答题。若让艺术变为一种杂耍,一种渲泻方式,不知这种所谓的艺术对社会还有什么作用。多年来,我始终秉承着“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理念,让笔墨当随时代。虽不能尽数如意,但也在创作之中倾尽其力。先后创作了大批与时代共鸣的佳作。每幅的立意都背负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宗旨,牢牢把握让其内容起到启迪群智,助力社会文明进化的作用。素材选题上紧盯改天换地的绿水青山。使其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能泛起精采的涟漪。二是振奋民族精神,唤起人民共鸣的伟大事业和关爱社会,关注民生而彰现正大气象的艺术本源。如长卷:华夏龙脉大秦山、黄河明珠三门峡、秦山人家、秦山飞虹、天都红桥、戈壁之舟 石级千丈 崤函玉龙图 高路变奏曲 大道之行、玉兔邂逅广寒宫 九天龙宫 谁与争峰 破冰之旅等都是以艺术的手笔记录描绘着伟大时代的光鲜亮点。这些作品都以奋进向上的涨力,彰显出民族精神的勃勃生机。我认为,这就是一个艺术家于时代进化中应有的社会作用。而非整天沉迷于师古不化、而借古喻今之云云。在小桥流水中寻激浪,在老树昏鸦中找精神。当你回过头时社会早已日行万里了。从而使你的所谓艺术生命半途夭折並被时代所抛弃。
在艺术圈内人人都知道一句“江山如画”的名言,就是告诉你,当被大自然千变万化的景色感染时,必会产生见景生情的冲动。再通过艺术语言在画纸上的表述上又而升华为“画如江山”的作品了。通过这个过程使我们具备了“与时俱进”的能力,将自已投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去。用个人的艺术才华去扮靓这个伟大的时代。
因我们真正的创作意图就是让多彩的艺术为时代强音谱写出最美的华章。
文/ 邓福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