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30年,一个早上最多卖出200碗!杭州这个只卖拌面的早餐铺要和大家说再见了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2023-12-12 00:40:51

老底子的杭州人爱拌面,一把碱面放入沸腾的锅里,数秒后捞起,一勺榨菜、一把葱花,再舀一勺滚烫的油浇在面条上,滋滋冒油。

一碗葱油拌面下肚,开启活力的一天。

翠苑二区,有一家开了30年的早餐面摊,只在早餐时间段卖拌面,当地的居民开玩笑般地叫它“铁窗面”。

面摊开了30年,烧面的胡焕明几乎天天出摊,一碗热乎乎的拌面,早已和当地的居民达成了一种默契。不过,开到年底,这家面摊就要正式和大家说再见了。

一个早上能卖出200碗

每天早上7点,面摊准时开摊,9点半就收摊。

这是一家“夫妻店”,胡焕明老两口,一个负责烧面,一个负责收银兼帮忙递豆奶,分工蛮明确。

面摊开到年底就不开了,12月11日,我特意起了个大早,去翠苑二区吃了一碗拌面。

这是在翠苑二区北门铁门边上的一个流动摊位,一把红伞、一张木桌、一个煤炉、一个泡沫纸箱加一口烧水的锅,就支撑了一家面摊。

赶到面摊时,已经是早上9点,边上还有五六个人在排队。胡师傅速度快,从下水捞面,放料,浇油,大概30秒就可以出一碗面。

排在前面的人拿到面,捧着大口大口吃起来,看得我不停地咽口水。

第一眼看去,这也就是一碗普通的拌面。

不过,当我夹起一筷子塞入嘴里后,才发现,面摊能开30年,还是有原因的。面条的软硬度刚好,很有嚼头,湖羊酱油的味道很容易吃出来,甜鲜味在舌尖打转。

最诱人的,是刚浇上去的猪油,每一根面条都像裹满了汤汁。猪油的香味在口腔中绽放开来,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味道,就是“落胃”。

“我已经很久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拌面了,就像回到了高中边上的拌面店。”我对胡师傅竖了个大拇指。

他笑了笑,跟我解释起了“铁窗面’的外号:因为面摊开在铁门边,好多要买面的人,就从铁门的缝隙间伸过来接。这个外号就是这么传开了。

“生意好的时候,面摊每天早上能卖出200碗。来买面的人,从面摊一直排到两米外的电线杆。”摊主胡焕明说,“一点也不夸张。”

一个早餐摊子凭着只卖拌面就开了30年,他对自己的拌面显然很有信心。

流动面摊搬了3次家

30年前,胡师傅从化工厂下岗,为了生计,就想着做点小生意。胡师傅没有想过要做早餐,他最初的想法,是开一家水果店。

后来考虑到运输成本,靠着两个轮子从勾庄运到翠苑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觉得是笔亏本的买卖,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杭州人对面食情有独钟,很快,他就转战了早餐市场。

要做早饭可不容易,凌晨两点就得起床备货,拌面不能用圆面,必须买碱面,猪油得现熬,熬好的猪油渣还能当佐料。

1993年,胡师傅正式开启“创业之旅”。

按照“做早餐要贴近马路边”的原则,一开始,他在幼儿园边上摆起了第一摊。幼儿园的老师们,都是胡师傅的常客,还有小朋友专门跑去对他说,“我们老师说你烧的面很好吃”,他听了,开心得不得了。

在马路边摆摊,人流量多,但也带来了不便。胡师傅决定寻找下一个落脚点。

后来,他看中了杭师大边上的传达室,原因是“学生多,人流量大”。在杭师大边附近摆摊的5年,被胡师傅称为人生中的“高光时刻”,10平米大小的摊位,挤满了人,最忙的时候要做200碗面。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杭州师范大学文一路校区搬迁,他的生意也走向了下坡路。

胡师只能傅再次踏上寻找摊位之路。最后,辗转开到了翠苑二区北门,也就是现在的地方。

“只要我的面好,再怎么样都有生意。”胡师傅笑了笑,“这个地方好啊,隔条马路就是电子商务产业园,早上来吃拌面的人不要太多喔。30多年了,我搬到哪儿,有的老客就追到哪儿,都是因为小小的一碗面认识的,有感情了。”

对翠苑二区,胡师傅也是有情感的。

面摊为什么不继续开?原因有二。

12月12日,是胡师傅的60岁生日,加上翠苑二区正在提升改造,他干脆给自己办了退休,“一来是年纪大了,不想那么累。二来,也是不想流动的面摊影响了小区的形象。”

翠苑二区也要有民生综合体了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关乎城市发展。

事实上,翠苑二区启动提升改造前,社区就给胡师傅在二区留了一个店面。“房租很便宜的,一年只要几千块钱。不过,他还是拒绝了。”翠苑二区社区党委书记王瑶说。

今年,翠苑二区已经更新了外立面。

接下来,针对南门出入口太窄导致早晚高峰双向出行困难的问题,也会拓宽主干道,实行双道分开措施,方便居民出行。路面拓宽后,将增加130个停车位,缓解“停车难”。

按照计划,翠苑二区提升改造将在2024年4月完成,届时,翠苑二区还将计划在中心花园建一个新的老年食堂,方便老人用餐。

此外,社区还计划打造一个新的民生综合体,设置老年活动室、康养活动中心等空间。

0 阅读:119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简介:橙柿互动官方UC号,都市快报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