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的历史上有没有“握草这都能犯”的低级错误?
在许多90后的记忆中,古装剧就是某种成长的象征,伴随着我们的青春岁月,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文化滋养。
就像《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可谓是某种程度上的经典之作,犹如一道豪华的精神大餐,陪伴着我们走过了无数个漫长的夏夜。
在我们进入梦乡时,剧中的宏伟场景时常会悄然出现在我们的梦里。
但即使这部剧在视觉效果和制作上已经是无懈可击,历史对于细节的苛求总是显得非常严格。
拿孝庄太后的谥号这一情节来说,当她还活着的时候,怎么可能去讨论那么遥不可及的未来呢?
这种看似神秘的未来预知仿佛给了观众一些想象的空间,但是说不定编剧就是故意安排这样的情节,为的就是让观众在戏剧效果中迷失一刻。
同样作为经典的《甄嬛传》,它的成功之处在于那些绵延的情感刻画,但这部意欲再现宫廷生活的剧集也有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片段。
例如,剧中皇帝如此大方地给落选秀女们颁发百两黄金的“安慰奖”,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奢侈。
或许现代人无法解开这种与历史不符的“保险赔偿”,而这种夸张的表现正是剧作者意图营造的喜剧效果,就像是看到那些希望可以到过去争夺机会的观众微微一笑,心底里却被深深吸引。
历史剧总是这样,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充满鲜艳色彩的故事中,《楚汉传奇》这部剧将秦汉之间的故事搬上了荧幕,在那繁华与战争交织之下,更是奇思妙想地插入了古今对比。
在其中一个经典片段中,秦朝官员抑扬顿挫地用“起义”一词形容陈胜吴广的举动,这种评价用在现代背景下合情合理,却很难驯服古代语言的精确性。
然而在观众看来,这或许只是为了以现代人所能理解的方式去传达一种精神。
说起因笑点而老少咸宜的《还珠格格》,这部剧成了多少人成长路上的欢声笑语。
谁知道甚至在剧中,太监问好的“吉祥如意”被用来互相问候,甚至那些对“老佛爷”的称呼远不止于慈禧太后的专属名号,仿佛“老佛爷”成为了一个逐步滥用的代名词。
而这些自诩为老佛爷的小角色,犹如在艺术创作中大放光彩的滑稽乐者,为观众带来了些许无厘头的欢乐。
至于《少年包青天》,其展示出的时代色彩和推理智慧让人过瘾。
不乏一些出人意料的情节,例如“沈大哥”如此理直气壮地引用周瑜与诸葛亮的故事,这在戏里台词来讲也许是无所谓的,但由于包青天生活在北宋,与三国相隔甚远,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显得过于超前也令人忍俊不禁。
而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例子在国外的古装剧中也并不少见。
譬如某韩剧居然出现了隋炀帝的形象,而其中的“沁园春·雪”则成为背景。
这种对比有趣之余,让人不免想到底是巧妙安排还是无意为之。
更有甚者,为了戏剧效果将现代战争场景与古装结合,这种凌驾于历史常识上的设计又一次挑战了观众的耐心与智慧。
说到抗日题材的电视剧,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令人捧腹的情节——如同搞笑段子般的“手撕鬼子”。
这种对战斗力和战术的超现实表现,让每位熟悉物理世界法则的人都忍不住质疑:这到底是在拍历史剧,还是在进行某种史诗级的幻想?
回到日常,当我们愿意躺在舒适的沙发上打开这些充满幻想的剧作时,我们的心中确实是希望它们能具备诚意与细节,那些对历史的尊重才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加丰厚的感受。
而究竟在你的观影经历中,有哪些遗憾或值得称道的地方呢?
欢迎分享你的看法,期待我们能在交流和探讨中找到更多的趣味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