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类做任何一件事,都是讲投入和回报的。
教育也一样。
现行的高考教育制度始于1977年(初年试行),但是那时的高考和现在不太一样。
至少前5年,对高考报以极大热情的,主要是考生本人。
父母家长多数旁观,有期待,但并没有太多参与,远远没有今天父母家长对高考的那种疯狂的、赌徒一般的投入度。
当时,如果考上大学确实回报惊人。
粗算一下,按照当时的投入读和回报率,一个农村子弟或者一个城市普通工人家庭,从孩子上学开始到大学毕业,投入大概1000元到2000元人民币,回报的有形工资福利、隐形福利收入和先发机会等,加起来在500万-1000万人民币,甚至更多,回报率在10万倍以上。
但是进入2020年以后,如果算一下今天的高考回报率,也粗算一下家庭的付出和孩子考上大学毕业后的回报,回报率能达到10倍,就非常不错了。
高考产业不断扩大,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能获得满意工作和收入的可能性却越来越低。
有人说,不对啊。我家孩子要是考上985,进入互联网大公司,年薪百万啊!
首先,这是在理想情况下,你家孩子一路闯关能考上,并且你家庭能持续高投入,最后,还能顺利进入这些顶尖的科技公司。这个概率就很低。
即使顺利得到年薪百万的工作,还有残酷的事情等着你。
现在有个新的怪物,叫35岁下岗,专杀高考做题家。
而且如果孩子只考上一般大学,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比如啃老,比如响应号召去做了家政……
那你对高考投入的回报瞬间为零,甚至是负数。
这并不是少数。
高考糟糕的回报率,产生的问题和后果,还没有大面积爆发出来,是因为社会的中坚群体,在用上一代吃下的红利,补贴现在这一代。
很多单位领导和企业高管的家庭,一样在默默接受实质上的孩子啃老问题。
他们自己都说,虽然为孩子的工作头疼,但也不差孩子一口饭吃。
“先这样吧,起码比找不到工作去创业强!”
就算依靠关系和花钱,能给孩子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那点收入,也远远比不上他们对这个结果的投入。
而对工薪阶层和更下面的底层群体来说,基本上对高考的投入,已经是没有什么回报的事,甚至是赔本买卖。
很多看得明白些的父母和家长,已经停止了对高考的期待和投入。
这样对高考失去热情的群体,还在不断增加。
尽管每天在学校门口,黑压压的家长和车辆仍然堵着街道。
但很多事情都在静静的发生着。
怎么有一技之长,怎么帮孩子规划,尽早找到一辈子的饭碗。
成为越来越多,理想的家长和考生们,会主动思考的一件事。
高考和那些名校,依然诱人,但感觉现实世界和它们越来越远,感情上对它们也越来越冷淡,是无数人心里正在滋生的情绪。
高考会不会成为少数人的游戏?
不一定,要看这个少数人是谁。如果是有钱人,国情不允许。如果是权贵利益阶层,也会引发制度性矛盾,不太可能。
按照理想状况,高考成为自然筛选有天赋高智商的孩子,是一个方向。可是人性又不允许。
如果你自己和你家孩子智商没有120,但有上清华北大的机会,你能甘心放弃,把机会让给更有天赋的孩子吗?
你不会。
你仍然会拼尽一切,把孩子抬进去。
所以高考才会成为每个家庭为孩子疯狂投入所有资源的炼狱。
但这个情况能永远持续下去吗,更不可能。
当上一代人得到的红利消耗光,当大多数人能吃到高考红利的时代结束。
那时,高考这个制度会怎样?会不会消亡?
当权贵和有钱人对这个制度不满意,当普通老百姓对这个制度也不满意。
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个制度里,发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越来越难,越来越不知所措的时候。
情绪会不断积累,选择也终有一天会发生。
那时,高考这个制度会怎样?会不会崩溃?
相信每个人看到现在,大概心里都有点数了。
当靠着人们卷高考赚钱的一些个人和机构,赚得越来越多,甚至可以上市、诞生亿万富翁的时候。
家长和考生们,对高考的痛苦和失望的速度还会加快。
就像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人们趋之若鹜,是因为能得到巨大的回报和希望。
那么当高考成为鸡肋,甚至成为割韭菜、智商税和返贫神器的时候。
让高考制度崩溃的标志性事件,就迟早会发生。
当高考制度真的走向消亡的那天,到来的时候。
会不会让人很难受,很悲惨?大概率也不会。
高考只是一个制度,不等于教育,更不是未来人类唯一公平竞争的模式。
如果是唯一,反倒是一种荒谬。
所以,你也不必太担心。
认清自己的优势,拥有自己的本事,创造自己的价值。
才是每个人为教育投入的底层逻辑。
在此基础上,适应这个逻辑的制度,才有永远的生命力。
关注我,更多改版命运的见识,都在这里。
薙的追随
没关系。以后会有AI来参加高考。
用户10xxx02
这篇有关高考的文章讲的范围很广、很细、很真切,也留下让学生、家长思索的空间;现在的就业市场上读了大学的远不如有手艺专长的年轻人,就算一些名校毕业生也仅仅学了一些皮毛远达不到动手的能力,读书的费用越来越高普通工薪和农村家庭负担很重,去年己经出现考上了名校而主动放弃,这个趋势今年不会少。读大学已经不是热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