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7月18日,16家A股上市车企披露了2023年上半年业绩预告,由于其中很多家都是非乘用车车企,因此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下面这四家主流乘用车企业上。
比亚迪
比亚迪预计,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盈利105亿元至117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92.05%至225.43%。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的累计销量为126万辆,已经达到2022年186.85万销量的三分之二。
比亚迪已经取代大众成为中国整个乘用车市场的销量冠军,并早在2022年二季度便一举超越特斯拉,是全球卖出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品牌,保持至今。
而今年,比亚迪的销量目标是300万台,虽然比亚迪的销量增长速度在全球汽车市场中最猛烈、最快速,但300万台对于比亚迪来说仍有一些难度。
长城汽车
长城汽车2023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5亿元到15.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预计减少40.51亿元到44.51亿元,同比降低72.32%到79.47%。
这两年是比亚迪的辉煌时刻,也是长城的至暗时刻,长城汽车也不再是过去的自主三强。
其混乱的品牌,复杂的产品线,偏执般的SUV战略无不在拖累着长城汽车的发展,许多人都认为长城或许熬不过今年。
但没有什么能让“保定车神”魏建军停下脚步,无论经历多少挫折。
2023年上半年,长城汽车累计销量为51.92万辆,同比上涨0.14%,虽然只完成160万辆年销目标的32.45%。
但今年以来,长城汽车正在加快新能源车企推出的步伐,推出包括魏牌蓝山、哈弗枭龙、枭龙MAX等多款全新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长城汽车也似乎遏制住了胡乱取名的势头,经典哈弗H系列车系也正在逐步回归。
从目前市场反馈看,长城汽车有迎头赶上的可能。
赛力斯
在没有和华为合作之前,没人知道华为到底是“汽车蜜糖”还是”汽车砒霜”,毕竟华为与北汽蓝谷的合作更多的只是点到为止,纠缠并不深。
而当华为和赛力斯合作之后,再结合北汽蓝谷的故事,华为终究是难逃“汽车砒霜”这个称号。
赛力斯预计今年上半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亏损12.5亿元到13.9亿元。
赛力斯2020至2022年持续亏损,并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财报数据显示,赛力斯2020年亏损23.08亿元、2021年亏损27.93亿元、2022年亏损42.96亿元。
截至2022年末,赛力斯的资产负债率已攀升至79.16%。
在与华为合作的这两年,赛力斯的健康状况并没有改善,并且“病情”还在持续加重之中。
对于本期业绩亏损原因,赛力斯方面表示,“第一季度汽车行业的促销导致用户观望情绪,用户对M5智驾版将在第二季度发布的预期,对现有车型的销售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上半年公司销量未达预期。同时,由于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领域保持高研发投入,并持续引进研发、技术人才,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关于后续的发展,赛力斯表示随着M5智驾版及其他新车型的上市,以及海外销量增加,下半年的销量及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改善。”
但我们都知道,赛力斯的亏损除了研发投入之外,更多的还是新能源汽车渠道建设,营销推广费增加所致。
并且此前据AutoReport汽车产经报道,华为内部人士透露,智选模式下,华为与赛力斯的分成比例为1:9,其中在华为的10%分成中,8%是华为渠道的营销费用,2%则是技术授权费用。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虽然有不少的分成,但华为在汽车业务上也是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但与赛力斯不同的是,华为还可以选择更多的合作伙伴,例如目前已经确认的奇瑞、江淮,而赛力斯则没得选择。
或许是看清了现实的处境,赛力斯目前并没有将全部心力都放在与华为合作打造的AITO上,而是推出了“蓝电”品牌开始自救。
3月30日赛力斯推出旗下新品牌“蓝电”,并推出首款车型,但蓝电E5上市后三个月销量分别为250辆、483辆、376辆。
从蓝电首款车型E5的销量状况来看,赛力斯的自救显然是失败的。
北汽蓝谷
北汽蓝谷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1亿元至18亿元。财报显示,北汽蓝谷2022年亏损54.65亿元,2021年亏损52.44亿元,2020年亏损64.82亿元,三年亏损超过了170亿元。
今年上半年,北汽蓝谷累计销售汽车3.5万辆,同比增长106.9%。目前,北汽蓝谷主营的汽车业务包括极狐、BEIJING两大品牌,在售车型包括极狐阿尔法T、阿尔法S和阿尔法S全新HI版,以及BEIJIING品牌的EU7、EU5车型。
极狐品牌乃是北汽蓝谷花重金打造的品牌,当年与华为合作的阿尔法S华为Hi版车型更是集万众目光于一身,但不知道是华为方面的原因,还是极狐方面的原因,这款车从预热到上市再到交付花费了数年的时间,两方的距离似乎也是越走越远。
值得注意的是,北汽蓝谷今年上半年销量翻倍,但亏的钱却是更多了。
对于亏损,北汽蓝谷是这么解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价格不断下行挤压利润空间;公司产品仍处于持续爬坡期,规模效应不足,产品成本持续承压;公司为应对市场竞争,提升产品及品牌竞争力,在技术研发、品牌渠道建设上持续投入,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
对于北汽蓝谷的未来,我们不看好,但无奈它有一个“好爹”-北汽集团,但在这个新能源时代下,被北汽集团赋予重任的北汽蓝谷如果迟迟不能扛起大旗,那再大的家业,也迟早会被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