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然:以虔诚之心致敬边疆建设者|阅读日

新黄河 2024-08-15 13:40:59

山东作家李毅然的首部长篇小说《闪光的高原》近期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题材独特、构思新颖,是一部向边疆建设者致敬的作品,饱含着作者对边疆建设者朴素且深厚的情感。

小说的时间线从上世纪60年代延伸至本世纪初。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曾经为支援边疆建设而奋斗的退伍军人及其家属,他们在西北边疆的艰苦环境中,历经磨难,为边疆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小说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边疆建设的艰辛与壮丽,更让我们看到了建设者们身上的精神之光。

为边疆建设者“写心画魂”

记者:请问您创作《闪光的高原》的初心是什么?

李毅然:我创作这部小说的初心,就是想用文学作品展现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边疆人民手牵手心连心的感人故事,让这些颇有光彩的中国故事呈现精神之光,给人以前行的力量。

我的父母都是支边者,我曾在大西北生活了二十多年,对戈壁滩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十分熟悉,对包括父辈在内的众多边疆建设者有着深入了解,积淀在我脑海里的东西繁杂且真实。在我国的边疆地区,活跃着无数支边者的身影,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扎根在各自所在的边疆区域,是他们让边疆由荒芜变为繁华,他们献出了青春献子孙,值得后世铭记。因此,我内心很想为边疆建设者们立传,为他们写心画魂,这是我人生的一大愿望和目标。

记者:请问您为何会选择这样一个书名?小说中把三线精神和沂蒙精神融合在一起,充实和丰富了作品的精神内涵,请问您是怎么考虑的?

李毅然:以《闪光的高原》作为书名,原因有两个:一是这本书是根据搜集到的西北地区多家钢铁企业及其工人的相关素材,通过提炼虚构而成,而这些企业位于黄土高原或内蒙古高原。二是小说中玉明钢铁厂的建设历程,也是彼时众多三线钢铁企业建设的缩影,当年这些企业的创建条件基本一致,处于深山峡谷或大漠戈壁中,无水、无电、无路、无住房,是建设者们用血汗乃至生命建起一个个企业,所在地区逐渐因企业的发展壮大而闻名。他们在带领家人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过程中,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我在写作过程中,重点突出了建设者们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忠诚奉献、坚强执着、团结协作等诸多品格,以及同当地百姓和睦共处的系列故事。

既然是一场三线钢铁大会战,就肯定离不开三线建设的时代精神,从玉明钢铁厂的初期建设直至生产发展阶段,皆可感受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这方面我让男主人公周华胜体现得尤为显著,无论是干修路工、建筑工,还是干安装工、炉前工,他始终都是兢兢业业,留下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我把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设定为沂蒙儿女,他们身上自然流露出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这是因为他们的骨子里早已渗透进父辈们留下的优良传统,当这些品格与三线建设的品格相遇时,彼此间便会相映生辉。

笔随心走,墨与情谐

记者:您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向读者传达哪些信息?

李毅然:我在展现玉明钢铁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把笔触伸到建设者及当地百姓身上。譬如,我在小说中书写了建设者们冷天住帐篷、饮用漂着羊粪蛋的水、吃野菜野果、住地窨子等等,我想让读者了解当年的建设者面临着怎样的严峻考验,他们就是在这种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凭着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戈壁和荒漠中建起一座钢铁厂,为后方基地的军工企业提供了大量生铁。同时,我又着力书写了主人公周华胜夫妻与当地百姓之间的深厚情谊,包括蒙古族同胞巴特尔、陕北民工张六六、老羊倌祖孙二人、“此地人”贾二蛋一家等等,目的是展现底层民众的美好品格和人性光辉,蕴含民族团结与融合的深刻意涵,呈现他们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付出的努力。我觉得无论是建设者还是当地百姓,他们确实值得我用心用情用功书写。

记者:近年来书写边疆建设的长篇作品并不多见,特别是关于西北地区三线建设时期的作品更是鲜见,您觉得自己这部作品有哪些亮点?

李毅然:《闪光的高原》与其他类似的作品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小说是以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三线钢铁工业建设作为创作背景展开书写,讲述支援边疆建设的退伍军人们军心依旧、退伍不褪色,他们带领家人战胜残酷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并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积极团结西北当地的民众,共同谱写了弥足珍贵的友谊之歌。

另外,在小说的叙事结构层面,我并未采取宏大叙事的方式,而是让笔下人物在一片地域性风格突出的戈壁滩里活动,在这片戈壁滩里,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与自身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在工作或生活中面临的种种考验联系在一起。我把自然环境及生活条件的残酷性,以及人性的丰富性、多面性,通过具体而微的细节刻写出来,把独特的审美内涵传递给读者。

记者:您的作品中多次出现了沙枣树,选定该树作为象征,是想表达一种什么内涵?

李毅然:沙枣树是大西北常见的树木,它们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抗旱、抗风沙、耐盐碱、耐贫瘠,被赋予了坚强、质朴、忠诚、奉献的寓意和象征。我年少时经常采摘沙枣大快朵颐,这种干果在贫穷的年代里带给我很多欢乐,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我构思小说大纲时,蓦然发现那些坚守在戈壁滩里的建设者像极了沙枣树,于是我便把沙枣树作为象征,让它在我的小说里展现精彩一面。

作家李毅然

追求好故事、好情节、好人物

记者:《闪光的高原》中的许多故事很真实,读者往往会被独特的故事情节所触动,请问您是如何做到的?

李毅然:这部小说文本朴素,所选素材也是寻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的很多素材来源于多家钢铁企业及其工人,虽然有的事情在主要人物身上没有做过,但在某些钢铁企业和其他建设者身上真实发生过,只不过是被我整合到了小说中,这就是为什么读者会觉得《闪光的高原》许多内容很真实。小说故事允许虚构,作家往往会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情节集中在小说中的某个人或某个故事当中,目的是更生动更深入地反映现实。既然小说中的许多素材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么肯定会包含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力量,自然会让读者产生情感的碰撞和共鸣,因为这是人类美好相处的共同心声。

至于读者所说的“被独特的故事情节所触动”,这与我收集到的独特素材有关,我把它们切实运用到了小说中,令读者耳目一新。每一部潜心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应有好故事、好情节、好人物,只有这样作品才能生动,才能够带动读者品读故事,进而认同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内涵,这也是文学的力量和魅力所在。

作品中的优秀人物形象不完美,这很正常,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同时也与我坚持塑造立体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有关。从创作的主观因素讲,我并未完全从无可置疑的完美性出发,而是紧贴着人物的真实情感世界对话,我觉得这样能更好地呈现艺术的真实性,也能更好地写心画魂。

记者:大西北曾是您的第二故乡,请问您在作品中融入了哪些自身经历?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您的第二故乡是怎样的存在,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李毅然:我的童年、少年以及部分青年时期,都是在大西北度过的,虽然我已回到山东老家多年,但有关第二故乡的记忆始终无法抹去。我在创作《闪光的高原》过程中,时不时会忆起那片戈壁滩里的历历往事,会不由自主地将一些事情糅合到小说中,譬如同小伙伴偷果园里的沙果、采撷沙滩里的沙葱和白刺果、捕捉沙滩里的甲壳虫和马蛇子、捡拾垃圾堆的煤核、冬天当值日生点火炉等等。每当我回想起这些往事,总会不由自主地望向中国地图,望向黄河岸边那片熟悉的戈壁滩,所以,第二故乡早已成为我精神世界里难以割舍的重要部分,也成为我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我的内心很感激第二故乡。

记者:《闪光的高原》是您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完成创作后肯定有不少感受和想法,请您谈谈对文学创作的一些认识,下一步有什么创作打算?

李毅然:通过创作这部长篇小说,我有三点切身体会:一是长篇创作确实不易。这部小说从构思到完成历时五年,作为“上班族”,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时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我非常佩服能写出多部著作的前辈老师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致敬。二是作家要把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素材,用心用情地转化到文学作品中,反映生活,照亮生活,点亮人生。《闪光的高原》中许多素材来源于普通百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读者们很喜欢读烟火气息浓重的接地气文字,与小说中的人物同频共振。三是我觉得要想写好文学作品,平日里一定要多读好书,多注意积累素材,踏踏实实地创作,始终保持谦逊低调的态度。特别是对于初次涉及长篇领域的作者来说,更应该多向前辈老师们学习和请教。我在小说创作期间虚心请教,得到了赵德发、夏立君、刘加云、山来东等多位老师的指点和鼓励,我感恩并铭记于心。

对于下一步的创作,一是持续写好文学评论,多向评论界的专家、学者们学习,争取写出更多更好的评论文章。二是写些散文或中篇小说。期盼自己能在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方面取得新成绩。

记者:在您的长篇小说未出版之前,您写了很多评论文章,令人没想到的是,您又出版了43万字的长篇小说《闪光的高原》。请问您是如何做到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两者兼顾的?

李毅然:坦率地讲,我的文学评论都是在创作《闪光的高原》期间完成的。由于我初次涉及长篇创作领域,其难度不言而喻。尽管之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包括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搜集素材、阅读大量名家作品、整理相关资料等等,但真正付诸创作时,感觉难度挺大,创作过程中多次遇到“瓶颈”。每当出现这类卡壳现象时,我往往先放下笔,找来名家作品认真品读,有时读着读着便会生发一些感受及想法,于是便写成评论文章。令我欣喜和惊诧的是,每当我把评论文章写完后,再掉转头继续写小说时,竟然感觉顺畅了许多,甚至很快便突破了创作中间的瓶颈期。就这样,我在写小说过程中,写了一些文学评论,相继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百家评论》等多家国内报刊上。小说完成初稿后几经修改,最终于2024年4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记者:钱欢青 编辑:徐敏 校对:杨荷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