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天才”许晨阳,弃美回国6年后再返美,称想去顶尖地方看香

胖仔娱说 2025-02-15 13:39:44

2018年,中国数学天才许晨阳从北京大学任职六年后果断离职,回到美国麻省理工全职任教。

当初信誓旦旦地要改变中国数学教育的现状,可仅仅过去六年,为何就改变了主意呢?

他在离开中国时,曾经说过三句话。

不仅概括了他离开的原因,也揭露了人才流失的现状。

从“神童”到北大的传奇

许晨阳从小就是大家口中的天才,4岁时就能够熟练掌握加减乘除,对数学有着异于常人的兴趣。

不仅能快速理解书本内容,在学校里也是大放异彩,数学成绩总是遥遥领先。

进入中学后,许晨阳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四川省数学代表队,并在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中一举夺得金牌。

这一系列的成就为他打开了进入北大的大门。

1999年,年仅18岁的许晨阳以卓越的数学才能考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

在北大不到三年的时间,他就完成了大学四年的课程。

他还向导师提出了继续深造的请求,决定攻读硕士学位。

完成硕士课程后,许晨阳决定出国留学;

并且选择了当时世界顶级的学府——普林斯顿大学,开始了更加深入的数学研究。

海外求学,获得世界级的认可

普林斯顿大学,作为世界数学界的殿堂,是众多数学天才的摇篮。

许晨阳尽管年轻,但是在这里依然表现出色。

他的数学研究涉及代数、几何等多个复杂领域,并且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相比较那些崇洋媚外的人,许晨阳想的只有报效祖国。

他希望将自己在国外获得的学术经验带回中国,帮助祖国的数学事业腾飞。

回国后,梦想与现实的冲突

2012年,许晨阳完成博士后课程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他选择回到母校北大,担任数学教授。

可是回国后的许晨阳并未像他预想的那样,顺利地贡献自己的才华,推动中国数学研究向前发展。

回国后的几年里,许晨阳在学术上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包括突破了代数几何方面的世界级难题,并获得了多个奖项。

2017年,他还荣获了“未来科学大奖数学计算机科学奖”,这无疑是对他学术努力的肯定。

就在国内的工作过程中,许晨阳渐渐感受到国内的科研环境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理想。

学术界“论资排辈”现象依然根深蒂固,许多年轻学者由于资历尚浅,无法获得足够的科研资源和支持。

而且在一些领域内,学术造假问题也屡见不鲜。

尤其是在科研经费的分配和职称的评定上,往往是资历和关系占了上风,而不是科研成果本身。

他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这些问题似乎都难以解决。

在这种氛围下,许晨阳感到自己无法再进一步,他的学术追求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再度离开,直面人才流失的真相

在2018年,许晨阳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选择从北大离职,重新回到美国继续工作。

许多中国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许晨阳在回国六年后仍然选择离开。

有人批评他“不知恩图报”,也有人认为他是“崇洋媚外”。

他在离开时留下了三句话,揭示了他决定离开背后的深层原因。

首先他提到了国内学术界普遍存在的“论资排辈”问题。

许晨阳认为,许多年轻学者在科研领域无法得到应有的支持;

因为资源往往优先倾斜给那些有资历的学者,而这些学者的学术水平和贡献却并非总是值得推崇。

这使得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才无法脱颖而出,甚至被埋没。

第二个就是国内的科研风气过于浮躁,很多科研人员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开始忽视真正的学术研究,急于获得名利。

而这种浮躁的学术氛围也影响了他自身的研究进程,让他感到心力交瘁。

最后许晨阳还提到了学术造假的问题。

国内的科研环境中,许多学者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职称、发表论文,甚至有的导师会将学生的成果当做自己的。

这种现象让许晨阳感到极度反感,他认为学术领域应该是一个纯粹的地方,而不是被利益和虚荣所驱使。

面对这些问题,许晨阳最终决定再次赴美。

只有在一个公平的学术环境中,他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继续在数学领域做出突破。

人才流失的现状与反思

许晨阳的离开并非孤立现象。

近年来,中国的许多顶尖人才都选择了留在国外或者再次返回国外,原因正是他们无法在国内找到一个理想的科研环境。

张伟、恽之玮、朱文韵等一批被誉为“新一代华罗庚”的数学家,都在美国找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些人才的流失,折射出了中国在某些领域内依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尽管国家近年来在政策上不断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支持,推动学术改革,但与国外相比,科研环境的差距依然显而易见。

许多年轻学者在中国的学术道路上,依旧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公、学术不端等问题。

施一公曾指出,中国虽然不缺乏人才,但顶尖人才的流失和科研环境的不足有着直接关系。

要想留住这些人才,必须改善科研氛围,创造更加公平的学术环境。

凤凰何时能栖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学者选择了离开,去往更为开放和公平的科研环境。

可随着国家逐步加强改革和创新,科研领域的环境也在不断改善。

若能继续推动这些改革,或许有一天,这些“凤凰”将不再飞走,而是选择在国内栖息,助力中国科技的腾飞。

但这条路依然漫长,许晨阳的经历让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想要真正留住人才,必须改变现有的科研体制和学术氛围。

只有为科学家们提供一个清净、公平的研究环境,才能让更多像许晨阳一样的年轻才俊,不再选择离开,而是愿意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编辑:小阳咩咩咩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2017-11-06 20:36 许晨阳:加入麻省理工是去世界顶尖的地方看看,不代表不回来

80后数学家许晨阳:我们的奥数世界一流,数学研究并不是,2017-10-28 来源:澎湃新闻

0 阅读:56
胖仔娱说

胖仔娱说

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