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可夫
苏联陆军与解放军陆军的装备选择路径形成了鲜明对比。苏联陆军大规模列装短程导弹,从经典的 “飞毛腿” 到先进的 “伊斯坎德尔”,构建起强大的短程导弹打击体系;而解放军陆军则更侧重于发展远程火箭炮,在远程火力打击领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这一显著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双方不同的历史沿革、战略环境、作战理念以及技术发展水平之中。

飞毛腿导弹
苏联陆军:短程导弹是战术刚需
▼
地缘政治与战略态势催生的需求。苏联拥有广袤的领土,其西部边境与众多北约国家紧密接壤,漫长的边境线几乎无天然地理屏障可依。这种地缘政治格局使得苏联在冷战时期面临着北约强大的军事威胁,尤其是在欧洲平原这一适合大规模机械化部队作战的区域,一旦爆发冲突,苏联陆军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并掌握战场主动权。
短程导弹在这样的战略态势下成为了苏联陆军的关键装备。以 “飞毛腿” 导弹为例,其射程在300-500公里左右,这一射程范围足以对敌方前沿部队以及浅近纵深内的重要目标进行打击。

苏联陆军导弹
在常规作战中,它能够精准打击敌方的指挥中心、炮兵阵地和后勤补给点,有效打乱敌方的作战部署,削弱其作战能力。在核威慑层面,携带核弹头的 “飞毛腿” 导弹更是成为悬在北约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形成了强大的战略威慑,让北约不敢轻易发动大规模战争。
作战理念与战术体系的内在要求。苏联陆军的作战理念深受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影响,强调以强大的突击力量在短时间内突破敌方防线,并向深远后方快速推进。在这一作战理念下,短程导弹与装甲集群、炮兵等武器装备协同作战,形成了强大的突击力量。
在进攻发起前,短程导弹可以对敌方的防御工事、火力点等目标进行精确打击,为装甲集群的推进扫清障碍。例如,在模拟的欧洲战场作战场景中,苏联陆军会在进攻前使用短程导弹对敌方的坚固碉堡、反坦克阵地等进行打击,削弱敌方的防御能力,使得装甲集群能够顺利突破敌方的前沿防线。
在进攻过程中,短程导弹还可以对敌方的增援部队、反击力量等进行打击,确保装甲集群的进攻态势不被打断。这种紧密的配合使得短程导弹成为苏联陆军作战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苏联陆军的作战任务逐渐向应对复杂的防空反导体系转变。“伊斯坎德尔” 导弹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它采用惯性制导加卫星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命中精度可达5-7米,能够精确打击敌方的坚固工事和防空阵地等重要目标。

伊斯坎德尔导弹
同时,“伊斯坎德尔” 导弹还采用了变轨飞行、诱饵弹等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突破敌方防空反导系统的能力,进一步巩固了短程导弹在苏联陆军作战体系中的地位。
解放军陆军:远程火箭炮更契合战术需求
▼
战略方针与作战任务的导向。中国长期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这一战略方针强调在本土防御的基础上,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适时进行反击作战。在这种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解放军陆军的作战重点主要集中在国土防御和边境地区的安全维护。
解放军陆军大量装备重火炮,比如155毫米加农榴弹炮,对美军和苏军形成火力均势,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解放军陆军没能像苏联陆军那样装备飞毛腿导弹。
进入高技术战争时代后,对于远程火力打击武器的需求,解放军陆军更注重其在防御作战中的作用,以及在应对局部冲突和威胁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远程火箭炮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以PHL-03式300毫米远程火箭炮为例,其射程可达70-150公里,能够在国土防御作战中对敌方的进攻部队进行有效的火力压制,阻止其推进。

PHL-03式300毫米远程火箭炮
在边境地区的局部冲突中,远程火箭炮可以快速响应,对敌方的挑衅行为进行有力回击,同时又不会过度升级冲突,符合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下的作战任务需求。
作战理念与体系融合的考量。解放军陆军强调体系作战和信息化作战,注重各武器装备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一体化的作战体系。远程火箭炮在这一作战理念下展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
远程火箭炮具有成本优势,相比短程导弹数百万美元的造价,远程火箭炮及其弹药的成本相对较低。在大规模作战中,这一成本优势使得解放军陆军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保证作战的持续性。在火力密度方面,远程火箭炮通常采用多联装发射方式,如PHL-03式采用12联装发射装置,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2枚火箭弹,能够对大面积的目标区域进行饱和攻击,形成强大的火力压制效果。

PHL-03火箭炮
此外,远程火箭炮的作战灵活性较高。它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和目标类型,选择不同类型的弹药进行打击,如高爆弹、子母弹、末敏弹等。同时,远程火箭炮的发射准备时间相对较短,可以在战场上快速转移阵地,躲避敌方的反击,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在与作战体系融合方面,远程火箭炮能够与陆军航空兵、无人机、火炮等武器装备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无人机可以对目标进行侦察定位,将目标信息传递给远程火箭炮部队,远程火箭炮实施精确打击,同时陆军航空兵提供空中支援,确保作战行动的顺利进行。
苏联:深厚积淀助力短程导弹发展
▼
苏联在导弹技术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工业基础。早在二战时期,苏联就开始对导弹技术进行研究,并在战后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苏联建立了完善的导弹研发、生产和测试体系,能够自主研发和生产各种类型的导弹,包括短程导弹。其雄厚的工业基础为导弹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保证了导弹能够大规模生产并装备部队,为苏联陆军短程导弹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物质保障。
中国:技术突破与装备选择的权衡
▼
中国在导弹技术发展初期,面临着技术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等问题。虽然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导弹,但在短程导弹技术方面与苏联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当时,我国导弹研制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能携带核弹头的中远程导弹上,比如东风3、东风4和东风5导弹,以确保国家的战略安全。

东风-2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在导弹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综合考虑作战需求、成本效益等因素后,解放军陆军选择了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远程火箭炮作为远程火力打击的主要装备。同时,我国在远程火箭炮技术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远程火箭炮的性能不断提升,能够满足现代战争的需求。
火箭炮成本较低,能形成连续火力,作战更为灵活,更贴合解放军陆军的运动战需求。在现代陆军中,远程火箭炮可以与陆军航空兵、无人机、火炮等武器装备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无人机可以对目标进行侦察定位,将目标信息传递给远程火箭炮部队,远程火箭炮实施精确打击,同时陆军航空兵提供空中支援,确保作战行动的顺利进行。

东风-11短程导弹
苏联陆军对短程导弹的倚重以及解放军陆军对远程火箭炮的青睐,是基于双方各自独特的历史、战略、作战理念和技术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不同的装备选择路径,都在各自的作战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未来陆军武器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