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可夫
孟良崮战役以解放军的全胜而告终,在这场对解放战争产生重要影响的战役中,国军中将李天霞应该为整编74师的全军覆没承担重要责任吗?
战役背景与国民党军作战计划
▼
1947 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国民党军队在经历了对解放区全面进攻的严重挫折后,被迫调整战略,将重点进攻目标锁定在陕北和山东地区。在山东战场,国民党军倾尽全力,集中包括74师在内的50万大军歼灭华野,摧毁山东根据地,而74师在这其中承担了相当重要的作战作用,师长张灵甫更是凭借其军事履历和骄狂自负的性格,成为国民党军队中的标志性人物。

张灵甫
国民党军为此次重点进攻制定了看似周密的的作战方针。汤恩伯兵团作为进攻的主力之一,下辖多个整编师,其中整编 74 师与李天霞指挥的整编 83 师同属第一纵队。按照既定计划,各部队应紧密配合,相互呼应,逐步推进,通过稳步压缩华东野战军的活动空间,实现最终的围歼目标。
然而,国民党军队内部长期存在的派系林立、利益纷争等问题,使得这一原本看似合理的作战计划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遭遇了重重阻碍,为战役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李天霞与张灵甫的矛盾
▼
李天霞和张灵甫皆出身黄埔军校,李天霞是黄埔三期,张灵甫为黄埔四期,二人在军事生涯中都曾在74军任职,这本应是他们携手共进的基础,然而,却成为了矛盾的起源。
在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时,两人围绕师长一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李天霞自认为在职位上高于张灵甫,资格也更为深厚,且在74军的过往战斗中战功赫赫,又有上海市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钱大钧做后台,在他看来,师长之位非他莫属。

但最终,蒋介石在王耀武的大力举荐下,亲命张灵甫为整编74师师长。这一结果犹如一记重锤,让李天霞深感不满和怨恨,而张灵甫当上师长后的得意之态,更是如同一把盐撒在李天霞的伤口上,使得两人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从潜在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公开的敌对状态。
这种因个人利益和权力争夺产生的恩怨,在后续的军事行动中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协同作战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成为了孟良崮战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不稳定因素。
战役过程中李天霞的表现
▼
当战役正式打响,整编74师凭借其强大的战斗力和张灵甫的指挥,一度在战场上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然而,华东野战军巧妙地利用国民党军队的战术漏洞,成功将整编74师包围于孟良崮地区。此时,李天霞指挥的整编83师肩负着救援74师的重要任务,其行动对于战局的发展至关重要。

孟良崮战役油画
然而,李天霞在救援行动初期的表现确实令人质疑。面对汤恩伯的救援命令,他态度消极,仅仅是口头敷衍,实际行动迟缓拖沓,毫无紧迫感。
在汤恩伯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勉强派兵支援,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仅派出一个连的兵力携带电台接近74师。更过分的是,他还让这个连冒充是执行掩护的19旅,同时告知 57 团团长罗文浪可以随时撤退,重点强调要保存实力。这一系列行为无疑被视为李天霞故意敷衍救援任务,对74师的困境坐视不管的铁证,也为他后来被指责为主要责任人埋下了伏笔。
不过,我们也不能仅仅从表面现象来评判李天霞的行为。从实际战场形势来看,李天霞的整编83师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

粟裕
华东野战军的第六纵队和第八纵队对83师紧追猛打,使得83师在战斗中自顾不暇,难以集中精力和兵力去全力救援74师。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战术灵活多变,苏中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给国民党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导致李天霞的部队士气低落,战斗力大打折扣。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李天霞即使有心全力救援,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其行动的局限性不容忽视。
随着战役的推进,当蒋介石亲自过问救援情况后,李天霞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时,他一改之前的消极态度,带着83师全力投入救援行动。然而,此时的战场局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孟良崮已被华东野战军四面合围,防线固若金汤,水泄不通。
李天霞的部队在进攻过程中遭到了华东野战军的顽强阻击,根本无法突破防线。假如能够突破,到达孟良崮时,74 师也早已陷入绝境,难以改变被歼灭的命运。

解放军冲锋
国民党内部的甩锅与调查
▼
整编74师被全歼的噩耗传来,国民党内部瞬间陷入了混乱和恐慌之中,一场激烈的甩锅大战随即展开。汤恩伯作为兵团司令,本应对战役的指挥和结果承担主要责任,但他却在关键时刻称病回老家,以辞职的方式推脱责任,尽显其老滑头的一面。
黄百韬在接受调查时,充分展现了其政治手段的高明。他深知在这场危机中如何保护自己,于是巧妙地将责任推给李天霞。在面对蒋介石的询问时,他对张灵甫的责任只字不提,反而大肆强调自己的25师是如何拼尽全力救援74师,将自己描绘成一个忠诚勇敢的将领。他的这种回答不仅成功地将自己的责任推卸干净,还在不经意间将李天霞推向了风口浪尖,让李天霞成为了众矢之的。

黄百韬
李天霞由于之前与张灵甫的矛盾众人皆知,加上救援行动中的消极表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直接的替罪羊。蒋介石在盛怒之下,将所有的怒火都发泄在了李天霞身上,下令将他革职留任,送上军事法庭,甚至准备枪毙他以泄心头之恨。
在这个过程中,同僚们见蒋介石大发雷霆,无人敢站出来为李天霞说话,而他与张灵甫的矛盾更是让他 “故意见死不救” 的嫌疑倍增。
军统展开调查后,毛定邦完成的《整编七十四师鲁中孟良崮战役失败之原因检讨》对战役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报告指出,74 师自身存在六条过失,张灵甫作为师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陈诚、顾祝同、汤恩伯等国民党高层存在的过失问题。

汤恩伯
然而,蒋介石出于政治目的,有意将张灵甫塑造成 “党国军人模范”,大肆宣传其忠勇精神,试图以此来鼓舞国民党军队的士气和稳定民心。在这种情况下,李天霞成为了孟良崮惨败的主要责任人,成为了政治宣传的牺牲品。
李天霞是否应承担主要责任
▼
从战役的实际情况和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李天霞救援不力是导致整编 74 师被全歼的因素之一,但将主要责任完全归咎于他是不合理且片面的。
首先,从国民党军队的整体战略和指挥体系来看,孟良崮战役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民党高层的战略决策失误是根本性问题,他们对华东野战军的实力和作战意图判断严重错误,过于自信和轻敌,导致在战役中陷入被动。各部队之间协同不畅,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配合,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汤恩伯作为兵团司令,对战场局势把控不力,无法有效协调各部队行动,在关键时刻逃避责任,他应承担重要的指挥责任。

解放军炮击国军部队
其次,张灵甫自身的指挥失误也是74师覆灭的关键原因。张灵甫性格高傲自负,在战役中孤军冒进,将74师置于孟良崮这样的绝地,缺乏对战场形势的全面分析和应对预案。
在被包围后,他没有及时组织突围,而是固执地坚守待援,实施 “中心开花” 战略,妄图依靠国民党军其他部队的救援来实现反败为胜。这种不切实际的战略决策使得74师失去了最佳的突围时机,最终陷入绝境,被华东野战军逐步消灭。

粟裕
再者,李天霞的整编83师自身面临强大的军事压力,在华野部队的猛烈攻击下难以脱身全力救援。而且,国民党军队内部长期存在的派系斗争使得各部队之间缺乏信任和配合,李天霞即便有心救援,也难以得到其他部队的有效支持。在这种复杂的内部环境下,他的救援行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最后,从后来的调查结果和相关事件来看,李天霞被认定为主要责任人存在诸多疑点。汤恩伯在给蒋介石的信中提到李天霞是遭人陷害,蒙冤入狱,虽然其中涉及复杂的内部斗争,但也说明李天霞的定罪并非毫无争议。
陈诚递交的审讯报告也指出,李天霞并无违抗救援命令或作战不力情节,最终李天霞被无罪释放。这一系列事实都表明,李天霞被当作主要责任人是国民党内部政治斗争和推卸责任的结果。

陈诚
综上所述,整编74师被全歼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李天霞在救援过程中的消极表现虽不可忽视,但他不应承担主要责任。他更多的是国民党军队内部矛盾和战略失误的牺牲品。
孟良崮战役的失败,深刻暴露了国民党军队深层次的问题,包括战略决策失误、指挥体系混乱、内部派系斗争严重等,这些问题加速了其在解放战争中的失败进程。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一次重大失败,更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腐败的一次集中体现,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