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风
也许是受到了中国六代机首飞的刺激,美国开始加速推动本已陷入停滞的六代机项目。
3月21日,特朗普在白宫宣布了美国“下一代空中优势”战斗机的承包商确定。因为自己是美国第47任总统,所以特朗普将新型战机定名为F-47。按照计划,该战机将取代F-22猛禽,成为美军未来数十年的制空权保障。
对于处境尴尬的美国空军来说,新战机的计划确定或许能够缓解中国两款六代机样机试飞带来的冲击。然而,看到项目的承包商,哪怕只是军迷,都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波音,这家以大型客机闻名于世界的航空大厂,竟然成为了新型战机的主承包商。

屡屡出现事故和空难的波音737 Max
且不说波音最近两年品控下滑,屡屡出现事故和空难让人难以接受。就算是翻遍航空史,波音独立完成战斗机项目也要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P26玩具手枪,一种固定起落架、敞开式座舱的单翼活塞式战斗机。从此之后,波音一直在大型轰炸机、运输机以及民航客机上发力,在战斗机领域上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建树。
几乎没有造过战斗机的波音,现在要造战斗机?怎么感觉都有点不靠谱!
尽管所有人都感觉不靠谱,但是波音也不是一点积累没有。美国空军和海军两款主力战机——F15鹰、F/A-18大黄蜂系列战斗机都是波音旗下的产品,只不过设计这两款战机的并非波音,而是那个失落的王者,曾经叱咤风云的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俗称麦道)。

波音生产的B-52战略轰炸机
1938年,詹姆斯·史密斯·麦克唐纳在密苏里州创立自己的飞机公司——麦克唐纳飞行器公司。由于成立时间较晚,在接下来的二战中,麦克唐纳并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整个战争期间,只有XP-67进入原型阶段。但在试飞阶段,因出现故障最终被放弃。
反而是未来的另一半道格拉斯公司在细分领域上,有了一定的成就。比如二战中美军广泛采用的DC-3运输机,就是道格拉斯的产品。战争的最后阶段,道格拉斯还为美国海军设计生产了A-1空袭者系列攻击机,并一直沿用到越战时期,成为螺旋桨攻击机最后的骄傲。战后,美军第一架突破音障的验证机X-3也是道格拉斯的产品。
二战后,道格拉斯逐渐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民用客机和各种导弹机载导弹上,军用飞机上的成就十分有限。其设计的F4D天光仅仅服役较短的时间后,就匆匆退役,成为道格拉斯在战斗机领域的绝唱。不过道格拉斯的A-4天鹰攻击机,却赢得了美国海军的青睐。从1954年首飞,直到1994年才彻底退出美国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作战部队,并出口到多个国家。

A-4天鹰攻击机
在道格拉斯逐步转型的时候,麦克唐纳的发展渐入佳境。其为美国海军制造的F1H鬼怪虽然还有活塞战机的种种印记,却成为美国海军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为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之后的F2H女妖也加入美国舰载机部队,并参与了朝鲜战争。虽然不具备与米格15较量的能力,却也有相当不错的火力。只要不进入“米格走廊”,F2H还是能做很多事情的。
在接下的岁月里,道格拉斯的F3H“恶魔”尽管问题重重,依然在美国海军中服役数年,参与了多次行动。在F3H基础上发展出来的F4鬼怪更是成为一代经典,也是第一个被海军与空军都接受的战机型号。
要知道,美国空军和海军一向不对付!虽然没有发展到旧日本陆海军那种水火不容的地步,却也矛盾不断,能采用同一款战机,而且不是那种差异极大的改型,足以说明鬼怪的性能确实不错。
因为优异的性能,F4鬼怪战斗机被多个国家采购,列装本国空军。我们的老冤家日本就曾经大量装备这款战机,直到最近才全部退役。

F4鬼怪战斗机
因为产品的热销,麦克唐纳公司这一段时间可没有少赚钱。更重要的事情是,麦克唐纳历史上最大的机遇来了。1967年,因为流动资金不足,道格拉斯公司的经营陷入困境。趁此机会,麦克唐纳凭借足够强悍的财力拿下这个道格拉斯,组建起了新的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也就是俗称的麦道公司。
合并后的麦道,拥有了完整的航空产品线。军用领域,战斗机、攻击机、运输机等品类的研制上都有着不错的实力。民用领域,麦道的客机虽然比不上主打大型飞机的波音,也有着不错的实力。传统飞行器外,导弹、火箭也是麦道公司的重要产品。新公司还进一步涉及宇宙飞船电子系统、计算机、数据处理,太阳能、风力发电等多种设备的研制与生产中。
随着时间进入20世纪70/80年代,麦道公司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拿下美国空军和海军的多个项目。
1970年,麦道公司的设计在美国空军F-X项目中胜出,获得了军方的订单,并获得了F-15鹰的编号。1972年,第一架原型机试飞成功。凭借着优秀的设计和足够的设计冗余,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F-15不断升级改进,始终是美国空军装备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其最新改型沉默鹰虽然不及第五代战机F-22猛禽,却足够对中俄之外的多数国家构成致命威胁。

F-15战斗机
因为性能上的优势,F-15和它的前辈F-4一样大量出口。不同的是,作为重型制空战斗机F-15航程远、挂载强的优势对于美国战机传统市场的欧洲来说,性能严重过剩。
整个欧洲没有谁购买过F-15,反而搞出了几款鸭式布局的中型四代机,也就是被部分网友称为欧洲三剑客的台风战斗机(英、德等国联合研制)、阵风(法国达索公司研制)和鹰狮(JAS-39,瑞典萨伯公司研制)。
空军成功的同时,传统的海军领域也是收获满满。在美国海军的NACF(海军空战战斗机)项目中,麦道和诺斯罗普合作的团队取得最终胜利,产品就是后来的F/A-18大黄蜂。
在此之前,诺斯罗普的YF-17在空军的LWF项目中败给了洛克希德·马丁的YF-16。不过YF-17双发的设置,非常符合海军的需要。但是诺斯罗普此时还没有和格鲁曼联姻,因此与海军没有什么交集。为了能顺利拿下海军的项目,诺斯罗普找到了麦道。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参与竞标。

F/A-18大黄蜂战斗机
F/A-18在竞标中胜出后,双方达成协议,麦道负责向海军供货,诺斯罗普则负责陆基型,并承担外销任务。之后双方因为分工与生产等问题产生分歧,甚至对簿公堂。但麦道公司公司在F/A-18的生产与销售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以至于现在,多数人默认大黄蜂是麦道公司的产品。
除了战斗机领域,靠着道格拉斯当年的积累,麦道在运输机领域也成绩不错。1981年,麦道在美国空军新型运输机C-X计划中,击败洛克希德和波音,获得最后的胜利。这个项目最终的产品就是目前美国空军战略运输主力机型之一的C-17环球霸王。
一连串的成功,应该是技术实力的结果,但也有人怀疑当时美军中,有人与麦道公司有某种利益输送。尤其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从英国引进的鹞式短距垂直起降战机生产项目,也被麦道公司拿下。这个项目几乎没有什么难度,毕竟图纸和技术都是英国人现成的。
或许是为了证明自己,麦道在技术研发上,尤其是预研项目中投入大量的资金与精力。但是一切都变了,或许是之前一连串的成功耗尽了麦道的运气。

C-17战略运输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麦道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先是在美国空军ATF计划中落败,连进入决赛的资格都没有拿到。反而是曾经被自己摆了一道的诺斯罗普,与老牌企业格鲁曼联合后实力大增,凭借着前卫的YF-23黑寡妇赢得了世界航空界的目光。不过诺斯罗普也不是最后的赢家,反而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相对保守的YF-22猛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因为项目失败,前期投资的预研经费自然就打了水漂。接下来,与海军合作的A-12复仇者舰载隐身攻击机因为超期超重问题,更因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军队削减经费的大趋势而落马。两次重大挫折,使得麦道像曾经的王者北美、共和、康维尔那样,困难重重。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麦道想复制洛马的经验,靠着原有产品维持生存,同时加大新技术的投入与积累,为下一次的升级迭代积累技术与经验。这也是大名鼎鼎鬼怪工厂出现的根本原因。但是,股东们无法坚持。作为一家商业公司,股东需要利润和业绩,需要能快速变现的产品。鬼怪工厂的那些研究也许代表未来,可无法满足股东的需要。

F-22战斗机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时期麦道在民用机板块上也是问题重重。因为设计问题,麦道的客机多次出现故障,甚至引发严重事故,导致公司的状况急剧恶化。
1997年,因为冷战后民航大发展而收获满满的波音收购了麦道。顺便把麦道鬼怪工厂的那些研究成果、设计团队一并收入囊中。
世纪之交,JSF项目中波音与洛马的较量中,就是当年麦道的团队在挑大梁。为了证明自己的技术实力,这个团队选择了当年诺斯罗普格鲁曼的策略,在原型机上堆积大量的新技术。结果,原麦道团队为波音打造的X32败给了洛马大量采用猛禽技术的X35。历史再度重复。

F-35战斗机
接下来的岁月,波音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麦道曾经的军用飞机项目。比如2002年首飞的X45项目,但是多数项目都被无限期搁置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麦道鬼怪工厂的团队早已没落,甚至有人已经辞世。而作为新东家的波音,最近几年也因为产品系统的问题屡次出现事故,经营举步维艰。麦道逆袭的遗志,很有可能成为黄粱一梦。
所以才会出现文章开头那种质疑。其实类似问题,曾经的赢家洛马也遭遇了。F35小毛病不断出现,经常是按起葫芦起了瓢。以至于美国军方对洛马的不满不断积累,迟早会有爆发的一天。虽然如此。洛马依旧是战斗机制造的希望,而波音是失望,甚至是绝望。
未来的美国也许会出现航空新势力,或者出现一个类似于马塞尔·达索那样以个人之力一度拯救一个国家航空工业的狠人。但希望不大,因为美国工业早已空心化,难以组建起完整的体系。
一顶王冠落地,世界变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