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为什么会有回报

中科书综合 2024-12-06 13:28:50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发布员工结婚相关规定引发争议,这一事件与商业动机中的利他主义有着多维度的结合与碰撞。

在商业的广袤天地里,我们常常陷入对逐利本能的固有认知。然而,当我们审视从亚当・斯密笔下自利的面包师,到清教徒受宗教信念驱使的经济行为,再到现代商业中投资者对看似无私的创业者的青睐时,会发现一个被忽视却极为关键的视角。在这复杂的经济动机交织中,利他主义与商业的关系犹如一条隐秘而深邃的河流,悄然流淌在商业历史与现实的脉络之下。

而《利他主义的生意》这本书,恰似一盏明灯,照亮我们探寻这条河流的路径,引领我们重新审视商业世界中那些被传统观念遮蔽的角落,开启一场关于商业动机与利他主义奇妙融合与碰撞的深度之旅。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

作者:[加]克日什托夫·普莱克

译者:吴艺蓉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从亚当・斯密到清教徒:经济动机的演变与交融

在经济学的长河中,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以面包师为例提出的“个人利益推动世界运转”的观点可谓经典。

他认为面包师早起揉面并非出于慈善,而是为了自身利益,“我们获取的食物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的利己思想”。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经济活动背后的基本驱动力,让人们认识到个体在经济行为中的自利性考量,并且相信这种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在经济领域广泛存在并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时代变迁,如今的面包师们却有了不同的表述。像华盛顿州克拉克县的面包师声称制作发面面包是出于爱好或对工艺的热爱,而非逐利。这种现象看似与亚当·斯密的观点相悖,但实则反映出一种更为复杂的经济与社会心态的交融。流行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这种无私的动机,可这背后也暗示着社会价值观在经济活动中的多元渗透。

回顾历史,在韦伯的理论视野里,“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7 世纪加尔文主义孕育出的英国和荷兰清教徒,秉持着勤奋、自律、清心寡欲的生活理念,将努力工作视为确保自己是选民的唯一手段。以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祖辈为例,他们远渡大西洋来到新英格兰,全身心投入工作。清教徒面包师努力工作并非着眼于赚钱,而是将清晨制作面包当作自己的召命,通过辛勤劳作向自己和周围人昭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这种召命的力量使得他们忽略效率考量却意外增加了产出,即便无利可图也会坚持,当然若能盈利自是更好,最终也收获了财富。

起初,清教徒并非主动探寻资本主义,而是资本主义发现了他们。由于清教徒不受市场激励驱使,他们被视为理想的市场主体,资本主义向他们敞开怀抱。随着时间推移,到了富兰克林时代,资本主义成功诱惑了清教徒,二者结合,追求利润的动机愈发凸显,财富也从意料之外的副产品转变为预期获得的产品。

现代经济中无私心表象与个人利益的复杂博弈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无论是 17 世纪新英格兰的面包师,还是 21 世纪布鲁克林的面包师,他们的“无私心”行为都有着特殊意义。雇主往往希望雇佣充满热情而非仅仅为了生计的员工,因为这样的员工被认为更可靠、更具创造力。韦伯指出清教徒雇主拥有“冷静、有良心”的工人队伍,他们坚信劳动乃神所喜的人生目的,无需监督。同样,现代投资者也倾向于投资“有热情”的人,在风险资本家中,“热情”已成为有前景投资的代名词。

以 WeWork 为例,其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亚当·诺伊曼在 2016 年印度创业会议上就表明自己追求热爱之事而非单纯逐利的态度,他将自己塑造为热情的布鲁克林面包师形象。这一形象吸引了愿景基金成员孙正义,孙正义在 2016 - 2018 年期间先后投入巨额资金。诺伊曼成功将以物业管理为核心的企业包装成有着崇高目标的企业,宣称要改变世界,畅谈建立“资本主义基布兹”,让工人为共同目标团结而非个人私利。他还通过一些特立独行的行为,如赤脚谈判、鼓励团队手拉手祈祷等,强化这一形象。然而,WeWork 最终价值大跌,IPO 计划搁置,诺伊曼被驱逐。这看似是一个资本主义狂妄失败的故事,实则是利己投资者被无私表象左右的案例。

投资者如孙正义及其弟弟孙泰藏,在投资决策时往往看重创始人的热情和非经济目标追求心态。斯德哥尔摩的研究也表明风险资本家在投资决定时极为看重“热情”这一个性特征。他们期望创始人能像清教徒面包师一样,不为常规经济激励机制所束缚,为了愿景不懈奋斗。但这种对无私心的过度追捧也带来了问题。在市场中,伪装者和叛变者的出现反映出巨大的诱惑。一个人若长期表现出无私,越容易获得信任,而一旦跨越到逐利一面,潜在收益巨大。这种诱惑随着市场对无私行为收益预期的增加而不断增强,使得经济活动中的动机变得更为复杂和微妙。

在当今经济环境下,个人利益与无私心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对立或单一的驱动模式。从历史上宗教影响下的清教徒经济行为,到现代商业中投资者对充满热情创始人的追捧,我们看到了两者在不同情境下的交织、碰撞与转化。这种演变反映了社会、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因素对经济活动参与者动机的深刻塑造,也让我们认识到在分析经济现象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经济利益考量,而需要综合多维度因素,以更全面地理解经济活动背后的逻辑与动力,以及市场中各种行为主体的复杂心态与策略选择。无论是企业的兴衰,还是投资者的成败,都在这一宏大的经济动机与无私心交织的画卷中,留下了深刻而值得深思的痕迹,促使我们不断探索经济活动背后更深层次的奥秘与规律,为未来的经济发展、企业管理和投资决策提供更为丰富和全面的思考视角。

0 阅读:3
中科书综合

中科书综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