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会客厅|区域高质量发展经济产业招商需要四种思维

新农人袁 2024-07-03 22:09:08

【导读】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结合自己实际开展产业招商引资创新,我们认为只有注入系统思维、投行思维、成本思维、长线四种新思维,产业招商引资才能取得“长效性、共赢性”成功。

产业招商引资,是基于产业发展取向的合理定位,借助当地比较优势和合理的产业定位,围绕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主导产业,引进终端产品制造企业,形成产业集聚, 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一种招商模式。

目前,各地都在积极开展产业招商,纷纷实行“链长制”、组建产业联盟、设立产业基金、举办专业展会、打造特色产业园,致力于引进高端项目,延展产业链,拓展技术链,打造主导产业,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搞好产业招商,就要有与产业招商相关的思维方式,即:

系统思维。产业招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产业的源头、中间到终端,并从该产业相关的延伸区域,对产业链进行切割、解剖、重组和包装。只有对现有产品、企业及园区的产业基础,对产业链各节点进行系统分析,才能对本地的产业链进行科学设计。系统思维体现在产业链招商工作中,就是产业链思维。

产业链思维关注的是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协同和整合,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效率、增强竞争力为目标,从产业链整体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产业链思维的核心是将产业看作一个整体,理解并利用产业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开展产业链招商,要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招商。产业链一旦形成,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投资配套与服务,由此形成产业集群。

遵循产业链思维,需要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解剖本地产业的结构和特性,挖掘当地产业亮点,有针对性地找出当地主要产业发展的断节点和制约点,在认真分析产业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科学编制产业链招商计划,提出产业链招商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将招商责任和指标层层分解落实,遵循产业链招商规划,避免招商产业选择的盲目性和恶意竞争。

投行思维。近年来,投行思维在招商引资领域成为了热门词汇,很多地方都把投行思维注入到招商引资工作中,树立投行思维,就是要实施资本招商。政府引导基金是资本招商的主要载体,它由政府财政出资,配套其它资本,采用市场化方式建立的股权投资基金,通过不断提高引导基金运行管理的市场化、专业化水平,实现招引大项目好项目的目的。

投行思维以尊重市场规则和产业发展规律为前提,以资本纽带、股权纽带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增资或国企战略重组整合打造国资平台,再推动国资平台探索以“管资本”为主的改革,通过直接投资或组建参与各类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形成产业培育合力。构建形成“引导性股权投资+社会化投资+天使投资+投资基金+基金管理”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增强创新资本生成能力。

成本思维。成本是利润的来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企业来讲,利润就等于营收减去成本,成本越低企业的利润就有可能更高。成本思维是贯穿产业招商当中的必修课,这里的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到某地投资的直接成本和投资后的生产运营成本;一个是企业投资某地,相对于投资其他地方而产生的机会成本。

招商引资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包括降低税费、物业成本、物流成本、要素成本和融资成本等。这就要求依据成本思维,将企业投资本地的各类要素价格,与其相类似地区和园区进行比较分析,帮助企业算好成本账,用合理的成本打动投资商。同时,还要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和企业服务,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来本地投资的机会成本,让企业觉得来此投资是最优选择,坚定企业投资的信心,也使招商引资工作更有其竞争力。

长线思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久久为功。长线思维是一种在决策和规划中,注重长期影响和结果的思考方式。长线思维关注的是长期目标的实现,而不仅仅是短期的利益追逐。产业招商坚持长线思维,就要有长期目标导向,确定一个明确的长期产业招商目标,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问题,而忽视了持续的、长期的发展。同时,长线思维不是盲目乐观,而是要求对产业发展中可能的风险和挑战进行认真的评估和管理。长远的产业规划需要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以及可能的障碍和风险,通过制定恰当的应对措施和灵活的策略调整,更好地应对风险和挑战。

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

图:好风凭借力 @ 送你上青云「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

新质生产力技术企业和项目对地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和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点创造,新质生产力技术企业和项目的发展,为地方区域经济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企业和项目往往依托先进的科技和创新模式,能够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

(2)产业结构升级,新质生产力技术企业和项目的引入,有助于推动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它们往往涉及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这些产业的发展能够提升地方经济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产业结构逐渐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3)创新活力激发,新质生产力技术企业和项目的发展,能够激发地方的创新活力。这些企业和项目通常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它们还能够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地方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就业机会增加,新质生产力技术企业和项目的发展,为地方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这些企业和项目的不断壮大,它们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支持其生产和运营,这就为地方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就业机会不仅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还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5)协同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技术企业和项目的发展,还能够促进不同区域间的协同合作。这些企业和项目往往需要与其他地区的企业和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这种协同合作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整体来看,新质生产力技术企业和项目对地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和价值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们不仅能够为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还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激发创新活力、增加就业机会以及促进协同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引进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技术企业和项目,为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不为我有 为我所用”,“飞地经济”2.0模式助力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以往区(县)域发展战略的演进与优化,也是长期以来我国区(县)域发展路径的更加全面地转型升级。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产业与人才的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加速引擎,新质生产力企业和项目是核心聚焦,为此,实现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有创新思维,“反向飞地”打破了地缘限制,实现了创新资源的异地集聚和跳跃式转移、输送。

图:“反向飞地”形成的总体动因

图:“传统飞地”和“反向飞地”的模式对比

如果说“飞地经济”1.0的建设,是我国产业转移背景催生出高效产能转移的特色模式;那么“飞地经济”2.0,则更符合当前产业发展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需求。

进入“飞地经济”2.0时代,区(县)域主体已不再走梯次转移产业、承接发达地区落后产能的老路,而是更加主动地将“飞地”用作本地与大城市创新协同的新武器。以“逆向孵化”和“逆向创新” 为突出特色“反向飞地”的“飞地经济”2.0时代,呈现出以下两大趋势:

1.经济欠发达的县、市从被动转向主动:过去,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的县市一般是被动等待国家、省、市等上级政府作“官媒”、结“对子”的“飞地”合作机会。如今这些县、市不再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击,积极向大城市靠拢。

2.“飞地”的选择从行政主导转向市场主导:与过去上级政府指定下的“飞地”不同的是,“反向飞地”的布局实际上更加尊重市场的规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产业人口向大城市进一步聚集,区(县)域比起大城市的成本优势正在快速缩减。同时,各地发展产业的意识与经验都在快速迭代增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必然,区(县)域想要到大城市招商引资,需要让渡的成本正在快速增加。区(县)域招不起大龙头,上市企业,那招商引资那些具有成长潜力的新质生产力创新型中小企业则必然成为重点。

区(县)域在谋划“反向飞地”时,要绑定本地企业发展需求,政企“抱团出海”,让大城市“不为我有”的人才能够更好地“为我所用”,助力本地产业创新转型。要以战略的眼光重视“飞地经济”,以之为纽带,打通两地产业市场。区(县)域主动在大城市搭建起的“反向飞地”,是一种以“互联网思维”融入大城市产业生态、抢占产业增量空间的有力平台。它不只是一个孵化器或招商中心,而应是区(县)域瞄准新兴产业增量,在大城市的地界培育自己的产业,抢占新兴产业生态位的前线阵地;更应成为集中展示本地产业实力,助推本地企业走向更高市场的开放窗口。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于“新”与“质”。“新”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先进科技催生出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新的业态,聚合成新生代生产力的新内在动能。“质”在于通过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实现生产力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新质生产力”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大规模资源投入和高能耗的增长模式,而是走出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增长路径,是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

而“专、精、特、新”是对中小企业发展提出的一个方向,旨在鼓励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之路。具体来说:

“专”是指专业化发展。鼓励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高专业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

“精”是指精细化管理。鼓励中小企业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以美誉度好、性价比高、品质精良的产品和服务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

“特”是指特色化经营。引导中小企业利用特色资源,弘扬传统技艺和地域文化,采用独特工艺、技术、配方或原料,研制生产具有地方或企业特色的产品,引导中小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的品牌。

“新”则是指创新发展。支持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创新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开发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的新产品、新服务,培育自主品牌。

总的来说,“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发展和运用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和运用新质生产力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认为,

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本的跃升,这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运用新质生产力,中小企业可以加强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

其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进步。这些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特点,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了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也为整个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最后,新质生产力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则通过自身的创新和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有助于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汇聚了一些来自国家级行业协会组织、国家级智库研究院、国家级媒体平台、基金、证券投行、银行金融机构、央国企和行业领域优势企业和项目资源,会客厅为政府端、科研端、企业端、金融端、产业端搭建一个共享共创、合作共赢的平台,“青云赋能”聚焦「专、精、特、新、质」,围绕“新质生产力”和“专精特新”为科技创新项目赋能助力,并执行「“请”上来 "走“下去」的循环机制方针,实现企业与市场,创新与应用,供与销链接的桥梁。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给世界一点创见,好风凭借力 @ 送你上青云,这正是「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的建立初衷。我们将定期合作组织举办闭门私享会,严格控制在10-20人规模,每期重点推介2-3项运用“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项目,并形成跟进和资源赋能,我们相信只有“小而精,垂而直”才能带来有效对接并对企业创新项目发展提供实质性助力。

内容出自: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

0 阅读:0

新农人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