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鬼子”一词有何渊源,到底动了谁的蛋糕,为何会被禁用?

轮胎的印记 2024-06-09 20:20:42

大家好,我是言无忌。

在众多抗日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中国士兵和百姓们对日本侵略者的一个特定称呼:“日本鬼子”。这一称谓不仅在战争年代广泛流传,甚至在今天依然被人们所熟知。

很多人只是知道这是中国人对日本侵略者的一种蔑称,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一称谓的由来。事实上,这个称呼源自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一个特殊事件。

如今,这个称谓在某些社交平台和论坛上却成了敏感词,不少网友因此被封号或禁言。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为什么中国人称日本人为“日本鬼子”?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后,中日两国关系紧张,清政府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和屈辱。这场战争不仅带来了惨痛的损失,还引发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极度愤怒。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鬼子”这个称谓逐渐流传开来。那么这个称谓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让我们回到那场战争结束后的一次记者会。

对联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举行了一次重要的记者会。日本人为了彰显自己的“文化优越感”,决定在记者会上嘲讽中国人。

他们准备了一副对联,希望能在这次公开场合羞辱中国人。日本人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当场对出这副对联,从而达到嘲笑和打击中国士气的目的。

日本人提出的对联上联是:“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这副对联看似简单,但却暗藏玄机。每一小段都是由第一个字加上拆开的两个字组成,构成了一种复杂的文字游戏。整体的意思是:自己骑着快马,拿着长弓,兵强马壮,以此来威胁和嘲讽中国。

面对如此挑衅,当时负责谈判的一位清朝大臣镇定自若,随即写出了下联:“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这个下联不仅巧妙地对应了上联的每一部分,还在字里行间讽刺了日本人。

上联:“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骑奇马:形容日本军队的行动迅速。

张长弓:形容他们的武器强大。

琴瑟琵琶:借用乐器来描述他们的和谐配合。

八大王:借指日本高层领导。

-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表现他们的战斗姿态和单打独斗的勇气。

下联:“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倭委人:指日本人矮小、卑贱。

袭龙衣:形容他们觊觎中国的领土和权力。

魑魅魍魉:形容他们像妖魔鬼怪一样。

四小鬼:讽刺日本人只是一些小鬼。

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描绘他们最终会被中国人制服。

“日本鬼子”称谓的起源

这场对联较量不仅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还深深打击了日本人的傲慢。

这副对联迅速在民间传开,中国人开始用“鬼子”来称呼日本人,以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蔑视和愤怒。从那时起,“日本鬼子”这个称谓逐渐取代了“倭寇”,成为对日本侵略者的特定称呼。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鬼子”这一称谓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扎根。在近现代的抗日战争中,这个称谓被广泛使用,成为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现代社会,尽管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日本鬼子”这个称谓依然保留在集体记忆中,提醒着我们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为何成为敏感词

近些年来,社交平台和论坛上对“日本鬼子”这个词的使用进行了严格限制,甚至将其设为敏感词。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对“日本鬼子”这个称谓有着复杂的感情。这个词语承载了我们对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军队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愤怒与痛恨。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军队的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南京大屠杀期间,数十万无辜平民惨遭杀害,许多家庭支离破碎,鲜血染红了南京城。日本军队实行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更是让无数中国村庄变成了废墟,无数中国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而731部队进行的细菌战实验,惨无人道地使用活人进行各种细菌武器的试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恐惧。这些罪行,至今仍让每一个了解历史的中国人心中充满愤怒和痛苦。

作为中国人,“日本鬼子”这一称谓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对那段惨痛历史的铭记和对侵略者的蔑视。

现代社交平台将这一称谓设为敏感词是希望避免激化中日两国民众的情绪,维护社区和谐,避免因历史问题引发的不必要争执和冲突。

但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细菌战等一系列惨绝人寰的罪行,给无数中国人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痛。这些历史事实,让我们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恶深深植根于心。

对于这一称谓被称为敏感词本人甚是不解。

您怎么看呢?

0 阅读:3

轮胎的印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