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学良传奇的一生中,共有过三任妻子。但据他晚年回忆说:
“中外都算上,白人,中国人,嫖的不算,花钱买的、卖淫的不算,一共有11个女朋友,情妇。”
而在这11人中,为人熟知的有发妻于凤至、随军夫人谷瑞玉、小妹赵一荻、关系匪浅的蒋士云。
明国四公子之一的张学良一生风流成性,膝下一共四子一女。而我们今天的的主角便是张学良的独女——张闾瑛。
张闾瑛出生于1916年,母亲是张学良的第一任妻子于凤至。
于凤至先后为张学良生下了三子一女,而张闾瑛便是两人婚姻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儿。
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婚姻是由父辈一手包办的,老帅张作霖与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年轻时便相识,两人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
而张作霖也很喜欢机灵可爱的小凤至,于是就在张学良十岁的时候,两家便定下了婚约。
但一个是大军阀,一个是大富商,两家的联姻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政治利益的色彩。
虽然是老帅一手操办的婚事,可已经学到些先进思想的张学良,怎会同意这样的封建包办婚姻?
因此向来听话的少帅不惜与父亲大吵一架,但也终究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或许这时候,就已经给日后张于两人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1915年,15岁的张学良便和18岁的于凤至结了婚。
一开始,张学良为了反抗父亲还会喊于凤至“大姐”。但慢慢的,于凤至良好的教育所表现出的知书达理,让张学良对这位“大姐”的印象有所改观。结婚后的第二年,他们便喜得千金。
对于第一个孙女的出生,老帅张作霖自是十分开心,在孙女刚满月时就在帅府大摆宴席,亲自为其取名为“闾英”。
“闾”字取自“闾山”的“闾”,“英”字取自舜帝之妻“女英”的“英”。不过后来“英”字被张学良改成了“瑛”,意思是光彩夺目的美玉。
而张闾瑛出生在这样的大家庭里,自小便接受了严格的教育。
她很好的继承了父母的优点,不仅长相同母亲一样出类拔萃,更是博学多才的才女。再加上张学良女儿的身份,15岁的她便时常登上东北主流媒体的报纸封面。
但是,从张闾瑛小时候起,父亲就没给她留下多少好印象。
少女时期的张闾瑛与母亲于凤至待在一起的时间比父亲张学良要长,这不单单是因为少帅的军务繁忙。
由于张学良和于凤至毫无感情基础的结合,在张学良看来,于凤至始终不是自己真正的爱人,于是他时常流连于花天酒地中,与女人纠缠不清。
而于凤至的伤心和无奈,张闾瑛一直看在眼里。
母亲的不幸或许已经早早的让她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决定。
1933年,日本侵略者攻占热河,张学良引咎辞职,国民政府随后派其前往欧洲考察,张学良便带着女儿和妻子前往了意大利。
相比于当时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欧洲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氛围,深深地吸引了好学的张闾瑛。
于是她便请求父亲让她继续留学。当时国内的战火蔓延时局多变,张学良当然同意她的想法,但是依然希望她能够先订婚,能够有所依靠。
时年17岁的张闾瑛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上门提亲的人数不胜数,而张学良认为时任中央财政部长的孔祥熙的长子孔令侃最为合适。
四大家族的孔家背景雄厚,孔部长的妻子宋霭龄更不必多说,但面对孔令侃这样的高富帅,张闾瑛清醒地拒绝了。
因为她早知其风流品性,也不想这样的毫无自由的包办婚姻让自己步上父母婚姻不幸的后尘。
“我不喜欢这样的联姻,要嫁就嫁给布衣。”
这桩婚约被张闾瑛所否决了,并向父亲张学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自己本就深知这种被逼迫婚姻的感受的张学良,在听完女儿的想法之后也同意了。但他还是表示:婚姻自由可以,但绝不能嫁给布衣。
1934年,张闾瑛与父亲在意大利分别,同母亲一起留在了意大利学习。
他们谁都没有想到,这一次分别后的再相见已是二十八载风雨之后。
由于意大利、日本、纳粹德国组成的轴心国奉行的法西斯主义,出于安全考虑,张闾瑛在意大利留学三年之后就与母亲来到了英国伦敦继续学习。
而此时处于国内的张学良将军,在1936年同杨虎城实行兵谏,也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进了“停止内战,一同抗日”。
但随后不久,张学良便被蒋介石软禁。此后父女俩便是长久的别离。
张闾瑛还在适应英国的新生活时,伦敦上空依然能时常听到德国飞机的轰鸣,防空警报几乎天天响彻全市。张闾瑛只能带着弟弟妹妹们东躲西藏,躲避轰炸。
而在这个时候,张闾瑛遇到了一个叫陶鹏飞的人。
陶鹏飞和张闾瑛一样是辽宁人,他毕业于东北大学,也算是时任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的学生,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来到伦敦留学。
陶鹏飞没有背景资源,也不当官从政,是完完全全的布衣出身。
两个相遇在伦敦的老乡很快便熟络了起来。
张闾瑛在和陶鹏飞相处时常漫步于泰晤士河畔,一起学习研究,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互相取暖。在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感情也不断地深厚起来。
张闾瑛也发现,陶鹏飞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精通七国语言,思想开放,勤奋好学,待人处事十分成熟稳重。
没有显赫家世的他丝毫没有那些纨绔子弟的恶习,也符合当初自己要嫁布衣的心愿。两人很快坠入了爱河。
然而不幸,不久就发生了。
那段时期,于凤至患上了乳腺癌,张闾瑛弟弟张闾珣在轰炸中受了伤,终日躲藏的生活让他患上了精神失常症。
学业、生活、家人的压力扛在了张闾瑛的肩上,这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她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而只有陶鹏飞始终为她分忧解难。
好在两人最后都完成了在英国的学业,并先后前往了美国。
陶鹏飞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最后留校,担任讲师,而张闾瑛也在美国继续攻读硕士,并在美国定居,双双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之中。
对于两人,母亲于凤至自是十分认同的。
1941年,在于凤至的见证下,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而此时仍然在被软禁中,不可能来见证女儿的幸福的张学良,最后还是从报纸上得知的女儿已经成家的消息,托人寄去了信件和礼物。而这也成了张闾瑛心中的遗憾。
在美国生活的那段时间里,张闾瑛始终思念着自己的父亲。
终于在1961年,台湾举办研讨会邀请了在美国华人圈颇有影响力的张闾瑛陶鹏飞夫妇。这成了父女俩见面的好机会。
然而,记仇的蒋介石断然不想让这对阔别许久的父女见面。
最后在张学良和张闾瑛双方默契的奔走努力,依托关系打点之下,制造舆论新闻向蒋介石施压,这对父女才堪堪获得了一个小时的见面时间。
虽然张闾瑛自小就觉得父亲亏欠母亲。但自从1934年欧洲一别,再到1961年的再见,二十八载的春秋,二十八载的等待,二十八载的思念,再多的隔阂仿佛都变成了泪水,在两人真真正正相见之时,喷涌而出。
当年那个身姿挺拔,意气风发的国军将领,在二十多年的囚禁后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而当年十七八岁,充满着青春活力的少女,在如今也步入了中年,成家立业。
张闾瑛的丈夫陶鹏飞也第一次见到丈人——自己母校的老校长。
张学良看了看陶鹏飞,又看了看女儿。看到两人心满意足的样子,张学良也知道张闾瑛的选择是正确的。
不见的时候,渴望相见;见过以后,渴望再见。一小时的时间远不够父女俩诉尽二十多载各自心酸,转瞬即逝。
再分别后,他们期待着下一次的再见。
终于到了1990年,被囚禁了半个世纪的张学良重获了自由,得以到美国与张闾瑛团聚。
然而,就在1990年,张学良重获自由的两个月前,远在美国的于凤至与世长辞了。
在半个多世纪的等待中,她还是没有等到张学良。
就连张学良去世后,与他合葬的,都是赵一荻,这段并不算美好的婚姻也以一种不美好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或许继承了父亲张作良长寿的基因,108岁高龄的的张闾瑛如今依然健在。她的后半生都投身于教育事业,在忙碌奔波,颠沛流离了半生后,也算得以安享晚年了。
纵观张闾瑛的一生,将军独女的她,并不是一帆风顺,她也同许多人一样,伴随着国家命运,经历了国破家亡。
但是她的努力,她的坚定,她打破各种旧时代女性象征的桎梏不断朝着梦想的勇气。是我们应该要铭记的。
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后,义无反顾的前进。我想在这新时代的舞台上,在了解张闾瑛的人生故事之后,我们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人生的方向,拥有选择人生的勇气,在自己的生命舞台上留下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