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之战算不算成功的战例?红军指战员和伟人自己如何评价

皇甫子布说史 2025-02-20 15:02:27

1月24日,右路纵队红一军团到达土城,黔敌刘翰吾部似惊弓之鸟,未加抵抗即向赤水河对岸逃窜。

同一天,红九军团进抵东皇殿,奉命归入右路纵队,由红一军团指挥。

红一军团占领土城后,继续北进,1月25日到达猿猴,力图迅速占领赤水县城,为全军打开向川南进军的通道。左路纵队红三军团经仁怀向北,于1月27日进抵土城。

红五军团担任后卫,紧紧跟在红三军团后面。军委纵队于1月25日抵达东皇殿。

此时,得知刘湘的模范师企图阻止红军北进,其先头部队已进至温水,距我军仅一天多路程。

从东皇殿到土城的行军途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人边走边察看沿途地形,只见道路两边都是山谷地带。

如果敌人孤军深入,进到土城以东一线,我军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利用两边山脊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合围歼灭敌人。

但是敌人并没有如红军的愿望那样孤军深入,军情对我十分不利,地形条件反过来也成为不利的因素。

林彪素来机警、稳健,善于绕过敌人前进,现在却遇到了麻烦。当他率领部队抵达赤水附近的黄洞陂村时,发现敌人在道路的一侧筑有坚固的碉堡,在另一侧的小山顶上修了强大的工事。

原来是赤水开来的川敌章安平旅已抢先占领右侧高地,并以此为支撑点,凭借左右的堡垒对红军施行火力封锁。敌人的重机枪朝红军猛烈扫射。红军竭尽全力作战,仍冲不出敌人的火力网。

林彪派出一支队伍绕到小山后寻找通路,但是没有找到。打了一整天,川敌又派来1个团增援,战斗更加激烈。

由于地形对我不利,林彪坚持打到黄昏,撤过公路,无可奈何地连夜向毛泽东报告了失利的消息。

1月27日,军委纵队到达土城镇。土城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小镇,说是“土”城,不如称它为“石”城。因为顺着山坡与小河之间的小路走进镇里,你会发现所有的街巷几乎全用石板铺路。

毛泽东到达土城以后,住在一家绸缎铺后面的一孔大石洞里。在土城,毛泽东得知川军2个旅4个团正向土城方向前进,遂决定集中红三、五军团和干部团,在青杠坡地区歼灭尾追之敌郭勋祺师,打通北渡长江进入四川的通道。

在中革军委部署战斗的会议上,毛泽东形象地说:现在敌人有几路来追击我们,我们要消灭他们,但不是一下子能消灭的。我们吃东西要一口一口地吃,先吃少的,后吃多的。想一口吃下是不行的。

于是,他命令红一军团于28日继续北上夺取赤水城,以红三军团3个师、红五军团2个师占领土城镇以东3至4公里处的两侧有利地形,给川军以迎头痛击。为打好这一仗,红军总司令朱德亲往红三军团前卫第四师指挥,参谋长刘伯承到红五军团指挥。

1月28日凌晨,红三、五军团奉命在土城镇东侧数里之遥的青杠坡阻击川军郭勋祺师。

川军抢先占领了青杠坡东西的一些制高点,红军处于仰攻的不利位置。与敌激战三四个小时,敌人遭到重大打击,阵地几不能守;

红军也付出不小代价,未能扩大战果。战斗中红军抓住了一批俘虏,这才得知敌人并非2个旅4个团6000多人,而是6个团1万多人,而且增援部队还源源不断。对敌情的判断严重失误。

川军也并不是不堪一击的“双枪兵”黔军,刘湘手下的精锐部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指挥有方,有很强的战斗力。而我军战前又分散了兵力,令红一军团北上奔袭赤水城,没有集中优势兵力,捏成打歼灭战的拳头。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临危不乱乃人间豪杰。毛泽东意识到战局的严重性后,立即派人通知红一军团急返增援,但红一军团距此约10公里,返回需要一定时间。

此时战斗愈益激烈,红五军团阵地一度被敌军突破,敌人抢占了有利地形,步步向土城进逼。前面面对的是强敌,后面背靠的是赤水河,我军背水一战,局势岌岌可危。朱总司令决定亲临火线最紧张地段指挥作战。

毛泽东面对朝夕相伴、戎马同行的战友没有立即表态。

朱德诚恳地说:“得罗,老伙计,不要光考虑我个人的安全。只要红军胜利,只要遵义会议开出新天地,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敌人的枪是打不中朱德的!”

毛泽东终于点头了。朱德来到了前沿阵地亲自指挥,红军指战员士气大振。炮火无情人有情,毛泽东等担心、惦记着在火线英勇作战的同志们。

28日下午,敌人向红五军团阵地轮番进攻。敌人依仗兵力优势,武器精良,采取小正面、多梯次、连续冲锋的战术,企图动摇红五军团阵地。

激战愈酣,我军子弹和手榴弹快用完了,为节省子弹而用石头砸敌人,石头所剩也不多了。敌人发起的4次冲锋都被打退了,第五次冲锋一度突破我军阵地,又被红军战士用刺刀、石头砍了回去。

第六次冲锋,敌人以1团人向红军阵地蜂拥而来,红军指战员挥舞大刀,向敌人冲去,砍得敌人血肉横飞。石头砸完了,战士们就同敌人肉搏,鲜血染红了阵地。红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阵地仍难保住。

毛泽东命令精锐的干部团立即发起反冲锋。朱总司令又赶到干部团亲自指挥。干部团的成员多数是富有战斗经验的年轻连排干部,战术思想明确,战斗作风过硬,军事技术好,战斗力强。

在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的指挥下,干部团如猛虎下山,以泰山压顶之势扑向敌人。下午2时过后,红一军团二师跑步返回增援,到达白马山阵地,立即投入战斗,与干部团协同作战,连续反击,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巩固了阵地。这次反击作战,干部团立了大功。

一直在前沿观察的毛泽东,高兴地称赞说:“陈赓行,可以当军长!”

稍微稳住阵地,毛泽东冷静地分析了一下战局,然后当机立断:“土城不能打了:一、地形不利于我们,河流多;二、敌人援军已快要赶到,敌人的兵力都集中到我们这里来了;三、这一仗再打下去,就是一个消耗战,会使我军损失太大。”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当天下午,毛泽东紧急召集政治局主要领导开会,讨论战场形势。这是红军在战斗中召开的唯一的一次紧急会议。可见这绝非一次普通的战斗。会上决定我军的行动。

毛泽东认为:根据当前敌情,原计划由赤水北上,从泸州至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方案已不可行。

因此,他在会上果断提出:

“为了打乱敌人尾击计划,变被动为主动,不应与郭(勋祺)师继续恋战,作战部队与军委纵队应立即轻装,从土城渡过赤水河西进。”

政治局同志一致赞成毛泽东的主张.

1月29日拂晓前,各路纵队开始西渡赤水河,晌午前,3万余红军全部渡到赤水河西岸。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所有架桥材料全部作价付款后,随即烧毁了浮桥。汹涌的赤水河,成了阻断尾追敌人的天然屏障。

这就是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中的“一渡赤水”。土城战役双方伤亡惨重,毛泽东重掌兵权后的第一仗留给人们慰藉,也留给人们遗憾。

慰藉的是毙伤川敌1000余人,俘敌一部,粉碎了敌人妄图将红军“一网打尽”的恶毒计划。

遗憾的是在这场战斗中红军也受到较大损失,得不偿失。红一军团政委赵云龙、红三军团军团长欧阳鑫不幸壮烈牺牲。

红军领袖们是如何评价这一仗的呢?

刘伯承说:“土城一仗,未能消灭郭师,敌人又大军奔集。我乃放弃北渡长江意图。”

聂荣臻说:“1月28日和敌人在土城北的丰村坝、青杠坡一带打了一场恶仗。由于我们指挥存在缺点等等原因,这一仗没有打好,部队受挫。”

毛泽东自己怎么说的呢?

他在后来的扎西会议上总结道:“这是一场拉锯战、消耗战。我军没有歼灭川军,反而受到很大损失,不合算,也可以说是一个败仗。

主要教训有三:

一、敌情没有摸准,原来以为4个团,实际上是6个团,而且还有后续部队;

二、轻敌,对刘湘的模范师的战斗力估计太低了;

三、分散了兵力,不该让一军团北上。我们要吸取这一仗的教训,今后力戒之。”

毛泽东又说:“这一仗,由于及时渡过了赤水,摆脱了尾敌,改变了被动局面。部队果断地变为轻装,甩掉了包袱,行动更自如了,更能打运动战、游击战了。”

这正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聪明的指挥员不在于不吃败仗,而在于吃了败仗后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变得更聪明。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

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审时度势,敌变我变,适时调整作战计划,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他果断地提出放弃从泸州到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西渡赤水,终于暂时摆脱了敌人,为以后三渡赤水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历史有时往往会改写现实的结论。土城战役从当时看确实不是一个成功的战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作为毛泽东变不利为有利,扭失败为胜利,弃被动为主动的卓越指挥范例,载入史册。

0 阅读:18
皇甫子布说史

皇甫子布说史

皇甫子布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