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袁隆平因公去北京出差,忙碌的行程中,他得知华国锋身体不太好,尽管自己的时间也十分紧张,但袁隆平还是特地抽出时间,前往探望。
那时的华国锋,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太愿意见客,但是,当得知来访的人是袁隆平时,他马上吩咐家人将袁隆平迎进家里。
为何华国锋其他人都不见,却对袁隆平不一样呢?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市的知识分子家庭,给他接生的是我们的万婴之母林巧稚。
那时的中国局势动荡,他8岁那年,跟着父母从汉口逃难到湖南省桃源县,9岁时全家迁到重庆,此后又去了汉口和南京。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袁隆平才再次回到重庆,可以说,他的小学和中学时期,都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1949年,袁隆平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第二年学校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农学院;1953年,他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分配到偏僻的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担任遗传育种老师。
而这时候,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饥饿的阴影笼罩在每一处。袁隆平目睹这一惨状,内心深受触动,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提高粮食的产量,让人人都不再饿肚子。
于是,当地的人经常都可以看到,袁隆平在稻田里辛勤耕耘,不畏酷暑严寒,仔细地观察每一株水稻的生长情况。
1961 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周边的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第二年播种后性状分离,他根据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推测这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并认为可以人工培育出杂交稻。
1964年到1965年,他在稻田里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终于找到了 6 株天然雄性不育稻株。
他从大量的水稻品种中,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试验,不断总结经验,调整研究方向。
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生产试验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全国多个省份准备大面积推广种植。
但到了1975年,新型水稻增产明显,稻种却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种植的需求。
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华南沿海地区培育稻种,而这件事情,需要由中央牵头才能完成。
袁隆平便和陈一吾进京向农林部汇报,但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后来,陈洪新亲自给华国锋写信。
华国锋得知后,果断做出决策,表示要大力支持杂交水稻的推广种植,为了让大家都重视这件事,他亲自组织召开会议,部署相关工作,还要求各地要积极配合袁隆平的工作。
之后,他指示相关人员听取汇报,并当场拍板中央拨款150万元支持杂交水稻推广。
在华国锋的推动下,杂交水稻才能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种植,粮食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所以,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之所以得到解决,他应该占一份功劳。
2006 年,袁隆平因为工作去北京出差,偶然得知华国锋的身体有点不太好,尽管袁隆平的时间也十分紧张,但他还是特地抽出时间,想去探望一下这个在他艰难时帮助他的老朋友。
袁隆平去到才发现华国锋,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太愿意见客,他正想走,没想到,华国锋得知来访的人是袁隆平时,马上吩咐家人将袁隆平迎进家里。
和袁隆平一样,华国锋也一直想见一见这个老朋友,见到袁隆平之后,华国锋握着袁隆平的手,两人开心地交谈着。
其实,袁隆平心里,一直记着华国锋在关键时刻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两人虽然从事着不同领域的工作,却像认识了几十年的朋友一般相处,艰难时的那份情谊,早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截至 2017 年,杂交水稻在中国已累计推广超过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
中国人民从此不再为饥饿所困扰,能够过上温饱富足的生活。
后来,他将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到印度、孟加拉国、越南等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前,全球有约五分之一的大米,产自袁隆平的改良水稻。
无数人因为他的科研成果,而免受饥饿之苦,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句话,那就是“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为中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要始终牢记粮食的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