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龃龉”不读“jūwú”,也不读“qiěwú”,到底读什么,有什么含义?

文学一浅阁 2024-04-04 21:20:40

正值春暖花开,天蓝地绿草繁茂,携手娇妻,徜徉于野,琴瑟和鸣,好一派祥和之景。三月逢暖阳,夫妻之间,和和睦睦、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烦恼自然消。如果心有异动,脑有杂绪,自然“龃龉”生其间了。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龃龉”这两个字,它既不读“jū wú”,也不读“qiě wú”,到底该读什么,有什么含义呢?

一、“龃龉”该怎么读?

正确读音:

1.“龃”,[集韵]在呂切,音咀。读“jǔ”。

2.“龉”,[唐韵]鱼举切,[集韵]偶举切,[正韵]偶许切。读“yǔ”。

因此,龃龉,念“jǔ yǔ”。

同音字:举 羽

部首:齿

二、“龃龉”怎么解释

“龃龉”为造字,属于形声字。“齿”为形旁,表示与牙齿有关。事实上,从“龃龉”最初的小篆字体上,就可以了解到这点。而“且”和“吾”为声旁,表音。至于它的意思,[说文解字]上说,齿不相値曰龃龉。而[六书故]上,也说锯齿出入亦曰龃龉。因此它的本义为牙齿上下对不上,后来出现了诸多引申义。

1.比喻意见不合,互相抵触。

“宛如齿龃龉,张吻讼所苦。”——明·徐渭

2.比喻不平正;参差不齐。

“辇粟陟砠,山石龃龉。”——清·李必恒

3.不相投合,抵触。

“其志龃龉。”——汉·扬雄

4.不协调,差失。

“状貌山川,古今咸用,施於常文,则龃龉为瑕。”——南朝·梁·刘勰

5.多指仕途不顺达。

“每及朝士之门,舍逆旅之馆,多有龃龉。”——宋·孙光宪

6.意为别离。

“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宋·苏轼

三、“龃龉”字体的演变

四、“龃龉”在古诗文中的运用

1.龃龉不足病,快意或为妖。

《送赵介之赴舂陵十首》(其八)

[宋]彭龟年

龃龉不足病,快意或为妖。

尤物亦移人,此念当永消。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赵介之即将到舂陵去,诗人彭龟年送别他。因此“龃龉不足病”中的“龃龉”可以解释为“别离”。不足,不值得。病,担忧的意思。整首诗大意就是:别离不值得担忧,(你即将奔赴新的仕途,我为你祝愿,让你)心情舒畅才是友谊美好的见证。尤其是事物(环境)也能改变人(你),你(担忧的)这个念头应该永远打消了吧。一般来说,从古至今,大多别离都有忧伤之义,作者却不这么看,尽管“龃龉”,但凡事应该向好的方向看,奔赴新途,应该快意逍遥,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有一种昂扬向上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谁能坐自苦,龃龉于其中。

《达理二首》

[唐]白居易

何物壮不老,何时穷不通。如彼音与律,宛转旋为宫。

我命独何薄,多悴而少丰。当壮已先衰,暂泰还长穷。

我无奈命何,委顺以待终。命无奈我何,方寸如虚空。

懵然与化俱,混然与俗同。谁能坐自苦,龃龉于其中。

舒姑化为泉,牛哀病作虎。或柳生肘间,或男变为女。

鸟兽及水木,本不与民伍。胡然生变迁,不待死归土。

百骸是己物,尚不能为主。况彼时命间,倚伏何足数。

时来不可遏,命去焉能取。唯当养浩然,吾闻达人语。

谁能坐自苦,龃龉于其中。坐,因为。自苦,自寻苦恼,龃龉,意见不合,念头不通达。于其中,在那中间。谁又想因为自己自寻苦恼,让自己脑海里意见不一,念头不通达呢。“我无奈命何,委顺以待终。命无奈我何,方寸如虚空”。诗人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也想过着淡泊平和、悠然闲逸的生活,奈何现实太让人无奈,让他不得不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让自己人生处于一种“离与不离”的矛盾境况之中。

五、结语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华夏文明的传承。它的读音、字形演变和意义,都对我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字成词,词成句,句成诗,诗演变成了传统文化,进而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承不绝。汉字,让你我靠近,皆是文化传承人。

0 阅读:15

文学一浅阁

简介:专注文学,闲话百科,以文字解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