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年作战重心在哪?军委明确在中原!粟裕为何要在徐蚌?(2)

帅克评史 2024-12-24 15:36:10

(接上篇文章)

第三个问题,粟裕为何于济南战役结束的当天提出发起淮海战役?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已经打进了内城,很快就将结束。此时,粟裕提起了笔,给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上了这样一封电报:“为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暴露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为什么济南战役即将结束的当天,粟裕即给中央军委建议打淮海战役呢?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别有考虑?恐怕对于一向缜密慎思的粟裕来讲,不会这样巧合吧。换句话说,巧合是说不过去的。那粟裕到底又是怎么考虑的呢?

作为战略区的一线主将,粟裕十分清楚,济南战役结束后,按惯例中央军委势必会对华野的下一步作战行动,尤其是兵力使用方向问题提出具体的指示意见。而按照中央军委“9月会议”确定的南线作战重心仍在中原的战略构想,华野下一步的作战方向自然是回师中原的可能性更大。这显然与粟裕兵出徐蚌的想法相悖。要知道,我军自转入战略进攻以来,粟裕已给中央军委来了好几个“斗胆直陈”。如果等中央军委明确指示华野下一步回师中原作战,他再“斗胆直陈”,那样回旋余地受限,他势必陷入被动。与其等中央军委下达兵出中原的指示命令,还不如尽早向中央军委报告兵出徐蚌打淮海战役的必要性。这样既可以先入为主,还可以向中央军委渗透他的建议和想法,以争取主动。

我们看,尽管发起淮海战役这封电报,粟裕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斗胆直陈”的字样,但同样不亚于一次“斗胆直陈”。毕竟你粟裕建议的作战方向重点是徐蚌而不是中央军委明确的中原。

或许,粟裕早就考虑到了这份电报的分量与可能引起的争执,粟裕在上报中央军委的同时,还将电报同时发向中原局征询意见。

既敢于“斗胆直陈”又善于“斗胆直陈”的策略艺术和坚持真理、坚韧不拔的高尚品德,在建议举行淮海战役的电报中,又一次从粟裕身上生动地体现出来。

第四个问题,毛泽东主席对粟裕提出的淮海战役是怎么考虑的?

不少军迷们原先一直以为,毛泽东主席在收到粟裕发起淮海战役的电报后,很快便同意粟裕的建议,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毕竟是涉及到南线作战重心到底是在中原还是在徐蚌地区的大战略方向问题,它牵动的是整个南线作战的全局。有鉴于此,毛泽东主席很快答应粟裕的建议,不符合常理和逻辑。显然,他需要一个考虑的时间。

果然,毛泽东主席在9月24日,即济南战役结束的当天收到粟裕举行淮海战役的电报后,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态度。当天他并没有回复粟裕。第二天,即9月25日,毛泽东主席给粟裕回了这样一封电报:要粟裕“召集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及其他可能到会之干部开一次讨论行动问题的会议,以最后斟酌的意见电告我们审查”。

这封电报表明,一方面,毛泽东主席想了解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等人对举行淮海战役的态度,想了解华野领导班子人员是否意见统一;另一方面,毛泽东主席本人此时也在深入思考之中。

就在此时,毛泽东主席收到了刘伯承、陈毅、李达回复粟裕并报中央军委的电报。主席是于9月25日下午收到的这封电报。刘伯承、陈毅、李达在这封电报中明确表示:“同意乘胜进行准海战役”。

也许在初始收到粟裕打淮海战役的电报时,毛泽东主席有些疑虑甚至是质疑,因为中央军委定的第三年作战重心毕竟是在中原。否则,他不会打电报让粟裕征求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等人的意见。但显然经过一天的深入思考后,再加上中原局刘伯承、陈毅、李达等人又来电表示支持发起淮海战役。毛泽东主席在对各方面情况进行全盘深入分析研究后,于25日19时发出了由他亲自起草回复粟裕的电报,坚定地表示:“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不过,战略战役筹划设计往往是能动发展变化的。尽管此时毛泽东主席已明确表示同意举行淮海战役,但此时的淮海战役仍是军史界界定的“小淮海战役”,并不是后来南线大决战意义上的淮海战役。以至于毛泽东主席在1948年10月11日,发出的淮海战役作战方针中还这样明确指示道:“淮海战役的结果,将是开辟了苏北战场,山东苏北打成一片,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固守徐蚌一线及其周围,使我难于歼击。此时,你们仍应分为东西两兵团。以大约五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以其余主力为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攻取荷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南阳、淮河流域及大别山各城”。

淮海战役作战方针这封电报,后来曾被收入《毛泽东选集》。这封电报表明,淮海战役结束后,华野尽管留下5个纵队在苏北苏中地区作战,但大部分主力还是回师中原,继续同刘邓大军配合逐鹿中原打大仗。这也变相表明,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设想在打完“小淮海战役”后,还是把南线作战重心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中原方向上。只是没想到淮海战役发展得比预想的要大得多、快得多、好得多,最终演变为南线终级大决战。通过这一大决战,我把国民党军南线主力基本上消灭殆尽。此后,当然也就不需要再兵出中原,而是直接百万雄师过大江了。

主要参考文献:《毛泽东传》《周恩来传》《朱德传》《粟裕传》

0 阅读:2
帅克评史

帅克评史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帅克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