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文|雨别
编辑|雨别
《——【·前言·】——》
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得力助手,也是开国宰相中最有名的一位,十年独相权倾朝野,手握大权,却在巅峰时刻被罢免,是政治倾轧,还是帝王心术?
从亲信到权臣
赵普最早出现在赵匡胤身边是在“陈桥兵变”那年,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赵普立刻表态,站在了新皇帝这一边。
当时的北宋,百废待兴。军阀割据,地方势力强大,皇权虚弱。赵匡胤知道,仅靠武力统一,远远不够。他需要智谋,需要策略。赵普正好是这种人。
他不打仗,却会出谋划策,尤其是“杯酒释兵权”这一招,赵匡胤为了稳住朝堂,把一批心存野心的将领请到宫里。
酒过三巡,他劝这些人交出兵权,说:“干脆退下来养老吧,富贵享不尽,何必冒险呢?”结果,将领们纷纷交权。这场戏背后,赵普功不可没。
赵普懂得赵匡胤的心思,也会琢磨官员们的弱点,他善于揣摩,不直接说“交出兵权”,而是从利益下手,稳住对方,赵匡胤对赵普更加信任。
几年后赵普被提拔为宰相,从一介谋士变成朝堂上的权臣。
掌权之后赵普变了,他不仅管朝政,还开始管人。谁能升谁能降,他都要插手。宋太祖信任赵普,但心里开始打鼓。
一个臣子如果权力太大,难免让皇帝不安。
矛盾的开始
赵普的问题先从钱上爆发,赵匡胤当皇帝最头疼的是钱,北宋刚建立,战乱不断,财政吃紧。为了补贴国库,赵普提议加强税收,整顿地方经济。
赵普不是只想着国家。他也想着自己,他在家乡修建豪宅,用的是从陕西调来的木材。这本来就是公用物资,可赵普没管,硬是拿来给自己用。
小吏借着赵普的名义私下卖木材,从中牟利,事情传到朝廷,赵匡胤听了火冒三丈质问赵普:“这木材怎么回事?”
赵普没回答,转而岔开话题,这一举动让赵匡胤更加怀疑,木材事件不算太大,可它让皇帝发现了赵普的另一个问题:赵普有点管不住下属。
一个能管理天下的人,却连自己家门口的事都出纰漏,这不正常。
除了钱的问题,赵普还在用人上惹了麻烦,他总是排斥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尤其是一些和皇帝走得近的官员。
宋太祖有时候想提拔几个人,赵普总是泼冷水,说:“这人不行,不听话。”皇帝想让薛居正和吕馀庆帮忙分担政事,赵普却说:“让他们当参知政事就够了,宰相还是我来干。”
这让宋太祖感到不安,赵普一方面是忠臣,一方面却专断得让人害怕,皇帝慢慢开始留心他的动作,发现他不仅贪财,还特别喜欢结交人脉。
枢密使李崇矩是当时朝廷里的大人物,赵普想把两家的关系拉近,就让儿子和李崇矩的女儿结婚,宋太祖听说后,当即叫赵普来问:“你们两家为什么结亲?”
赵普这次没辩解,皇帝已经起疑了,赵匡胤对他说:“我不喜欢这样的事,从现在起你们两家断了关系吧。”这句话既是警告,也是试探,赵普听从了命令,但皇帝的信任已经开始动摇。
赵普跟开封府尹赵光义不对付,两人经常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赵光义后来成了宋太宗,他只是赵匡胤的弟弟,手握开封府的权力。
赵普一心想压制赵光义的势力,凡是赵光义推荐的人,赵普都想方设法打压,有一次黄河决口,赵普借机处死了赵光义的一个幕僚姚恕,这场斗争,让朝堂内斗的苗头越来越明显。
皇帝看在眼里心里更加警觉,赵普是能干,但这样的臣子会不会有一天威胁皇权?
皇帝的决断
木材事件、用人问题、家族结亲这些都让宋太祖对赵普心生嫌隙,赵普真正让皇帝下决心罢免的,是他对权力的控制欲。
973年,朝堂上的气氛开始变得微妙,赵普的位置太稳,稳得让所有人都绕不过他。他一个人主导朝政,连宋太祖的一些命令,有时也被赵普“改一改”。
朝廷任命地方官员,名单到了赵普手里,他会划掉几个名字,再写上自己信任的人。
这种行为皇帝不可能没注意到,赵匡胤的容忍,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赵普确实有才能,但时间久了,皇帝终于看不下去了。
当年宋太祖想修缮开封府的一座大桥,赵匡胤的计划很简单尽量节省开支,可赵普却提议扩大工程规模,说可以“显示国家威仪”。
没多久,赵普竟擅自安排地方官员开始动工,把预算翻了几倍,宋太祖得知后,直接召赵普入宫。
这次谈话是关键,皇帝没有直接发火,而是冷着脸问:“最近的桥梁修建,你觉得如何?”
赵普以为皇帝还在考量,就顺着话头讲了一大堆理由,宋太祖没接话,等赵普讲完,才缓缓说了一句:“朝廷的事情,我说了算。你呢,只管执行就好。”
话语轻但杀气重,赵普当下就明白,皇帝已经不再完全信任他了。
几天后宋太祖以“身体不适”为由直接免去了赵普的宰相职务,改封他为观文殿学士,一个曾经独相十年的权臣,就这样退了下去。
罢免的原因明面上是赵普“年迈、力不从心”,赵普的权力过大,已经触碰了皇帝的底线,皇帝可以忍臣子贪财,但绝不容忍威胁皇权。
罢免后的余波
赵普被罢免后,没有离开开封,他搬进了自己的豪宅,开始过半隐退的生活,可“隐退”只是表面,赵普虽不在朝堂,但朝中还有许多他的旧部。
他依然在关注朝政,试图通过一些朋友继续影响朝廷决策。
赵匡胤对此心知肚明,却没有进一步打压赵普,这种微妙的平衡持续了数年,直到980年赵匡胤驾崩,他的弟弟赵光义登上皇位,是为宋太宗。
赵光义继位后,局势立刻发生了变化,曾与赵普势同水火的赵光义,这时候竟主动召赵普出山,朝廷需要人,赵光义初登皇位,朝堂上对他忠心的人并不多。
赵普虽然早年与他矛盾重重,但他的才能和资历摆在那,赵光义想借赵普的威望稳住局面。
赵普接受了这个邀请,再次成为宰相,可他已经不是当年的赵普了,他懂得皇权的分寸,不再插手太多事务,而是以一种“辅佐者”的姿态协助宋太宗。
赵普还曾建议削弱一些藩镇权力,继续巩固中央集权。
赵普和赵光义的关系始终微妙,赵普无法完全放下过去的恩怨,而赵光义也不可能彻底信任赵普。
几年的合作之后,赵光义逐渐找到了新的权臣班底,赵普被再次罢相,这一次他彻底淡出了政坛。
他是忠臣也是贪官,是能臣也是权臣,在开国功臣中他的结局算是好的,既没有被杀,也没有被流放,他的失败不完全在于个人品质,而在于帝王政治的残酷。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聪明的皇帝,他不会让任何臣子凌驾于皇权之上,赵普的被罢免是一场必然的博弈,而赵普在朝堂上留下的痕迹,影响了北宋的政治格局。
赵普退场了,北宋的故事还在继续,皇帝需要忠臣,但更需要会分寸的臣子,赵普在这场棋局中,输给了自己也输给了帝王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