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真正清醒的女性,都拥有这3种能力

皓然一文化 2024-06-25 14:24:54

音乐诗人李建曾说:“余华的作品,每一部都值得阅读,尤其是《在细雨中呼喊》,最耐人寻味。”

《在细雨中呼喊》里面的主人公孙光林,6岁被父母送养,12岁时因养父母家庭的变故,不得已再次回到故乡。在一去一回之间,余华以儿童的视角,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沉重的命运,让人笑中带泪,久久不能释怀。

尤其是书中,关于女性的遭遇与抉择,更是深沉悲痛。她们几乎无一幸免以悲剧的形式出现:有的因沉溺过去活得迷惘,有的因疾病自我封闭,有的因隐忍被丈夫折磨一生。

虽然90年代早已过去,但女性觉醒的道路还远远没有走完,余华企图通过刻画不同的悲剧人物,来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

从《在细雨中呼喊》众多的悲剧中,我顿悟:

女性最好的活法是,活在当下,向外延展、向上追求。

1

活在当下,不沉溺过去

祖母在孙光林3岁时就去世了,但她生前与整个家庭格格不入的生活习惯,让孙光林记忆尤深。

在寒冷的冬天,祖母会在贫困的家中燃起炭火,她终日守候在炭盆旁,双目微闭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

她与种田的丈夫同床共枕了30多年,但她自己却从未下田干过活。她慵懒的贵族习气,在破烂不堪的家中,显得特殊又苍白。

现实生活越贫瘠,祖母就越喜欢追忆过去。这是她对抗贫穷的手段,并以此虚妄地证明,她曾经有过的富贵生活并未全部消亡。

祖母的父亲,曾是旧时代腐朽的大财主,他总是手握戒尺,用平庸的教导方式给子女立规则。

祖母16岁时,父亲为她选择了一桩自己满意的婚事。然而结婚不到两年,祖母就因欣赏窗外麻雀的嬉闹,而被婆婆指责行为出格,一纸休书就将她赶出了深宅大门。

祖母被扫地出门后,无颜再回到严厉的父亲那里,正在无路可走时,她遇到了一个屠夫。

但这个屠夫并非良善之辈,他设计抢走了祖母所有的财物后,将她丢弃在了荒野。

直到祖父在逃亡的野地中发现祖母时,她身上早已没有一丝富贵的踪影,衣衫褴褛,眼神恍惚,整个人被饥饿折磨得奄奄一息。

一贫如洗的祖父,将她带回到自己的家乡南门。从此,祖母就在这个这里,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身在贫困中,心却眷恋逝去的富贵,她不断向祖父提起,自己曾经结婚时的荣光,并反复强调她是坐着八人抬的大轿,嫁入豪门,当天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祖母一生都在追忆中虚度时光,但沉溺过去并没有让她的生活变好,反倒是让她的精神越发空虚,最终她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应该醒来的时候,没有醒来。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曾说:“体会当下的丰富,才能活得更好。”

女性追求的幸福生活,只在当下,不在过去。毕竟,人能把握的只有当下。

把握当下,就是把心扎根在当下的环境,认清现实突破困境;

迷恋过去,如同幻想空中的楼阁,只是自我麻醉,于事无补。

活在当下,才能有所作为,收获真正的幸福。

2

向外延伸,不封闭自我

孙光林的养母李秀英,是个被疾病缠身,终日待在房间不出门的女人。

她身体消瘦羸弱,特别害怕潮湿和风寒,尤其是一到下雨天,她就会发烧不止,躺在床上痛苦呻吟。

这样弱不禁风的李秀英,常年需要丈夫的劳累照顾。她极度渴望丈夫对她的关爱,但她却因长期怜悯自己,而对丈夫的生活视而不见。

身强力壮的王立强,在外面忙活了一整天,可回到家中,不仅感受不到温暖,还会被灰暗窒息的气氛所围困。

疾病不仅给李秀英带来不幸,也给王立强带来痛苦的折磨。

在沉重生活的压抑下,王立强出轨了。两年的时间里,她与同事的妻子保持着地下情,并让养子为他保密。

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他最终还是被同事当场捉奸。

也许是气急败坏,也许是压抑太久,丑事被揭穿后,王立强拿起手榴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王立强死后,李秀英拒绝认领他的遗体。在她看来,王立强和她的命运绑在一起,他是她的丈夫,不仅要对她的生活和生命负责,也要对婚姻的忠诚负责。

在这段婚姻里,李秀英一直以弱者自居,理所当然地索取,她无法接受王立强抛弃自己。

然而,李秀英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她从未看到王立强作为男人的艰难处境。疾病消耗了她的身体,也磨灭了她对他人的共情,她将自己活成了一个自私封闭的人。

最终,她失去依靠,只能带着病痛回娘家求助。

李秀英是那些在封闭中生活的女性缩影,她的悲剧固然是际遇所致,但与她抱残守缺也不无关系。

她在孤影自怜中,只知道为自己索取爱,却忘了向外延伸,给予他人爱。

罗素曾说:“自我封闭是一所可怕的监狱。”

封闭和向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前者让我们被困境牵绊束缚,在方寸之地渐失鲜活,就像蜡烛被熄灭烛火;

后者却是不断追求美好,拓展人生边界而更见豁达,就像明灯指引走出迷雾。

向外延展,才能跳出自我狭小的世界,拥有广阔明亮的天地。

3

向上追求,不隐忍怯懦

与李秀英相比,孙光林的亲生母亲活得更为悲凉。

她从头到尾连一个名字都没有,不管是在孙家,还是在社会上,她都是一个被忽略的人。

作为母亲,她一生想竭尽所能维持家庭的安稳,但丈夫孙广才却不断给家庭带来屈辱。

他虐待自己年迈的父亲,经常拿打骂儿子来出气,还曾因为好色,搞砸了儿子的一桩婚事。

面对这样一个无赖的丈夫,母亲不仅没有劝诫,反而当作若无其事,一如既往地保持缄默。

由于她的习惯性容忍,孙广才变得越发得寸进尺。他公然出轨村里的寡妇,并将家里仅有的几个物件都拿走送人。

眼睁睁看着丈夫将自己所用的东西送给别人,母亲非但没有直接向丈夫提出抗议,反而将所有的罪责归于寡妇,并在大庭广众之下与其厮打。

结果,她不仅遭到寡妇的脏话攻击,还被打倒在地,最后被众人解救出来,只得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母亲是在春节来临前死去的,在快要闭眼的时候,一生沉默寡言的她,开始大喊大叫,声音惊人得响亮。

她所有的叫喊都是针对孙广才,在哭喊中,她罗列了孙广才从家里拿走的所有物件,并用最后一口气说道:“不要把便桶拿走,我还要用,还有,脚盆也还给我。”

母亲的一生是不幸的,但她的不幸不只是遇人不淑,更多的是,她在家庭中的无底线隐忍和顺从。

面对遭遇的不公,她不是无法反抗,而是根本没有想过反抗。她在沉默中完全丧失了尊严和自我,最后在悲痛中,结束了自己心力交瘁的一生。

生活中,我们常被教育要隐忍退让,似乎这样才算守规矩;我们不被鼓励表达意见,因为话多的女人不可爱。

然而委屈积攒的太多,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自伤的利器。

越是受辱不争,越容易挥刃向己,在自我折磨中伤害自身;

越是受害不言,越容易被人所伤,在欺凌羞愤中痛不欲生。

三毛曾说:“没有原则地与人顺从相处,就是懦弱。”

真正聪明的女性,都懂得向上生长,勇敢表达,为自己赢得尊重。

向上追求,才能摆脱怯懦,活出自我的价值。

4

《在细雨中呼喊》有句话最为警醒:“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

这句话点明了书中女性黑暗凄惨的生活。

她们都会在绝望和悲痛时,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喊叫声,这是对沉重命运的强烈控诉,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呼唤和向往。

尼采说:“悲剧是一种深刻的反思,它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余华以悲剧的形式,撕开了女性的生存之痛,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人生体悟:

不沉溺于过去,不封闭自我,不妥协退让,才能活出自由明媚的自己。

愿所有的女性都能活在当下,向外延展,向上追求,去过最好的人生。

作者 |幸运星。

0 阅读:2

皓然一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