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中俄友谊是许多俄粉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可是为何中国汽车品牌店在俄罗斯出现“关店潮”呢?
进入2025年之后确实出现了一部分媒体和博主讨论相关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其中还有一些集中讨论国产汽车生锈或其他与质量相关的话题讨论;似乎国产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表现与境遇每况愈下。
事实是这样吗?
还是先看数据:
2024年中国汽车品牌展厅关闭数量为449家。截止2024年底还有964个。闭店比例实际约32%。
该比例还谈不到“潮”的程度,在竞争中出现一个车系关闭超30%的门店实际不算夸张;如果对同年国内汽车经销商闭店数量有所了解的话,对于这个数据也就不会有什么感触了。但是自主品牌在未来预计还会有更多的汽车展厅关闭,这也是俄罗斯本土汽车工业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同时也是其采用一系列措施迫使部分门店关闭的原因。
“闭店潮”是必然结果在俄罗斯加入WTO之后即开始征收汽车报废税,其作用是在支付报废汽车回收处置费用,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2024年之所以会出现一部分中国汽车品牌俄罗斯展厅闭店,原因是进口汽车的报废税提高了70%到85%,发动机排量决定具体提升比例。
该税率的提升对于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汽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为会直接导致车辆售价的提升,而车辆售价的提升等同于降低车辆产品竞争力;甚至会让一部分车辆进销倒挂,那就只能选择退出。但是对于俄罗斯而言并不是错,原因在于无法消化报废税的进口汽车一定具备价格优势;说得透彻一些就是这些汽车产品具备打“价格战”的能力。那么一旦任由这些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开启价格竞争,产业基础不够完善的俄罗斯汽车工业将会毫无招架之力!所以对汽车进口提高一定门槛也就是合理的做法了,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其本土汽车产业与本土汽车品牌,比如拉达汽车。
自主品牌实际上也有这样的保护方案,比如国内进口大排量燃油车也是会按照排量征收消费税的,最高标准是40%。综合关税、购置税等税种,购买此类进口车的代价也是远超过购买同级别国产汽车的。
只是有一些汽车爱好者对“中俄友谊”和现在俄罗斯对中国汽车的操作有些迷茫,然而国与国之间哪有友谊;实际人与人之间也往往只有利益,国与国之间则只有利益没有友谊——出自帕麦斯顿。
海外市场不能“泥沙俱下”想要打开海外汽车市场一定要拿出真本领,同时也要拿出具备竞争力的产品才行。
中国汽车品牌之所以能在短期内拿到俄罗斯汽车市场的相当一部分份额,原因不过是一系列欧美日韩汽车品牌因为政治因素而不得不退出这块市场;在其汽车工业亟需填补的阶段里,中国车企抓住了这次机遇。然而在这个阶段里也确实出现了“泥沙俱下”的情况,少数品质较为低劣的汽车产品也坐上了这班快车;结果自然是导致整个自主品牌在其市场中的评价的下滑。
所以“闭店潮”实际还没有形成潮流,现在依然是“预赛阶段。”未来还会有一批汽车产品和部分汽车品牌离开这块市场。
关于“竞争方式”也应当重新思考,国内市场能玩转的价格竞争在海外市场基本玩不转。原因在于汽车本身的硬件成本是基本透明的,可以压缩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在其基础之上强行压缩成本,结果只会让车辆的品质越来越低,届时整个车系都将被淘汰!而基于人力的成本压缩在诸多海外国家或区域也是行不通的,这一点无须多讲。所以中国汽车品牌想要进一步打开海外汽车市场还是要依靠技术。虽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有一定的技术和产业规模优势,可是海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又比较有限;那么进一步加强内燃机和变速器技术研发也就是为数不多的突破口了,或许这也是工信部在去年中会提出仍然要加强内燃机技术研发的原因。
关于中国汽车品牌和俄罗斯汽车市场的话题就聊到这里。
简而言之,出海产品很难谈品牌文化理念,还是要以产品力来说话;而这一部分车辆的产品力不能以价格优势来凸显,否则难免会影响出口市场的本土汽车产业,“单赢”的结果是基本不会被认可的。相信未来的中国车企会以合资的方式逐步实现“双赢。”
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