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转,南京834厂如何跨越千里,在吉安铸就辉煌

忆三线岁月 2024-06-08 17:12:13

岁月如歌,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凝固成永恒的印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国际局势紧张,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国家的安全,为了民族的未来,毛主席审时度势,提出了“三线建设”的伟大决策。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南京国营734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定在千里之外的吉安地区组建新厂。这不仅是一次工厂的搬迁,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与升华。就这样,南京834厂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开启了它崭新的篇章。

辉煌的篇章

1965年,吉安迎来了它的新儿女——南京834厂。这个直接隶属中央电子工业部的工厂,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更带来了一群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青年才俊。他们操着吴侬软语,却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他们的辉煌。

那时的834厂,就像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生活区内,筒子楼里的灯光温暖而明亮,家家户户都在这片天地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孩子们在子弟学校里欢快地奔跑,而大人们则在生产区里挥洒着汗水,为国家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每当夕阳西下,广播里便会传来悠扬的歌声,召唤着人们回家的脚步。下班后,大家纷纷走出车间,穿过那条宽敞的马路,回到生活区与家人团聚。食堂的点心摊前总是围满了大人和小孩,面包圈、纸杯蛋糕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那是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甜蜜味道。

而到了晚上,厂里的电视台便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家家户户都会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着厂里自己的频道。那时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电影院里的新片总是能吸引大批的观众,而羽毛球馆、篮球场等运动场所更是热闹非凡。

834厂就像是一个大家庭

在那个时代,834厂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大家都是企业职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车间里上班的人们年龄相仿,孩子们也都差不多大,因此小学同学的家长往往都是爸妈的同事。这种紧密的社会网络使得整个社区氛围变得异常淳朴和融洽。

老师们也总是尽职尽责地教育着孩子们,虽然有时会因为没写作业而被严厉批评,但那种假惺惺的“回家千万不要打孩子”的叮嘱却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这种淳朴的社区氛围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家的温馨,更让人们在艰难的时代背景下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时代的变迁与挑战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三线建设”的很多项目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834厂也未能幸免于难,军品订单的日益萎缩让工厂陷入了困境。但即使在这样的逆境中,834厂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使命。

为了自保和发展,工厂开始节流增效、内部深化改革。分厂制的建立让各个分厂开始独立核算、自寻出路。这种改革虽然痛苦但却必要,它让834厂在逆境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岁月流转至今,南京834厂在吉安铸就的辉煌已经成为了永恒的印记。虽然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但那些曾经为国家和民族付出过青春和热血的人们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

0 阅读:0

忆三线岁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