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懿传》中,有这样一幕让人“破防”:金玉妍去世后,皇帝本已厌恶至极,却仍给了她追封和哀荣,这是帝王的体面,也是政治的需要。
然而,如懿却偏偏要多此一举,为金玉妍的两个儿子请封,还要将这一消息传回李朝,以彰显金玉妍的身后荣耀。
皇帝听罢,气得停下脚步,冷冷说道:“既然皇后这么有心,朕怎能不成全呢?”这话表面是顺从,实则满腹不悦,句句暗藏讽刺。
这一场景,仿佛成为如懿与弘历关系崩塌的缩影——她的“贤良”在皇帝眼中成了“虚伪”,她的“善意”被解读为“僭越”。
为什么曾经青梅竹马的深情,到最后变成了“兰因絮果”?如懿的悲剧,究竟是命运的捉弄,还是她自己的选择?
今天,我们不妨从剧中如懿的种种行为,来重新审视这位既让人心疼又让人焦急的悲剧皇后。
有人说,如懿最大的失败,是她从未认清自己的身份。从青樱到如懿,她始终将弘历当作那个年少时的“少年郎”,而非“九五之尊”。在她眼里,夫妻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互相扶持的。
然而,弘历却始终没有脱离帝王的本质。他可以爱她、宠她,但绝不允许她违逆或挑战他的权威。
两人之间最大的矛盾,不在于感情淡去,而在于如懿以为自己是在“爱一个丈夫”,却忘了她的“丈夫”首先是“皇帝”。
比如在富察皇后去世后,弘历沉浸在悲痛中,对几个皇子大发雷霆,指责他们不懂孝道,甚至扬言不会传位给他们。
当时如懿心疼两个无辜的孩子,试图为他们求情,结果却换来弘历一句冷漠的训斥:“朕的儿子,必须听朕的话,顺从朕的意思。”
在弘历看来,皇后的职责是顺从和辅佐,而不是质疑和干涉。此时的如懿,依然以妻子的身份对他讲情,却忽视了作为皇帝的弘历,对顺从的绝对需求。
这一场景,不禁让人联想到《甄嬛传》中甄嬛的一句话:“皇上要的,从来不是一个妻子,而是一个臣子。”
如懿的“恋爱脑”更是她悲剧的根源之一。年轻时的青樱,敢爱敢恨,带着一腔热血和对爱情的执念走进深宫。她以为,只要两人有足够深厚的感情,便可以抵御后宫的风刀霜剑。
可她低估了宫廷权谋的残酷,也高估了弘历的深情。作为帝王,弘历的爱从来不是唯一的,也不可能是永恒的。他可以宠爱如懿,但当如懿触碰到他的底线时,他依然会毫不留情。
这一点,在“鹿血酒事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醉酒后的弘历宠幸了众多嫔妃,如懿出于对丈夫身体的担忧,当众让他喝醒酒汤,甚至质问他的行为。
表面上看,如懿是关心弘历,但她忽视了场合和身份。弘历是皇帝,他的行为无需被质疑,更不能在众人面前被指责。
正是这次冲突,让弘历对如懿的“刺头”态度更加不满。其实,这一幕与《甄嬛传》中甄嬛“冷宫归来”后的处事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甄嬛懂得如何在帝王面前示弱,而如懿却总是以刚硬的态度面对,这种“硬碰硬”的方式注定让她吃亏。
从“白莲花”到“悲剧女王”,如懿还输在了对分寸感的把握上。
她与凌云彻的关系,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凌云彻是冷宫中的侍卫,对如懿心生爱慕,这种感情即使如懿没有回应,但她的态度也远远超出了“君臣之礼”。
在深宫这样的环境中,凌云彻的存在,注定成为如懿的致命弱点。魏嬿婉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通过设计陷害,将如懿推向了深渊。
然而,如懿的失败并不仅仅在于被陷害,而在于她始终没有意识到,皇帝无法容忍任何形式的“背叛”。
弘历或许爱过她,但这种爱永远建立在“忠诚”和“顺从”的基础上。当凌云彻事件发生后,弘历的疑心迅速转化为厌恶。
即使最终真相大白,但如懿与弘历之间的信任,早已无可挽回。在深宫这样的环境中,任何模糊不清的关系,都会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如懿却始终没能学会这一点。
相比之下,魏嬿婉的“柔婉”与海兰的“隐忍”,恰好反衬出如懿的“拎不清”。
魏嬿婉或许是个反派,但她深谙帝王心思,懂得如何以柔克刚,用“弱者”的姿态赢得皇帝的怜爱。而海兰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她从不正面与皇帝发生冲突,而是通过迂回的方式保护自己和如懿。
相比之下,如懿的刚烈和固执,显得格外“不合时宜”。她不懂得“进退有度”,也不明白“忍”是一种更高的智慧。
就连弘历自己也曾对如懿感慨:“朕年纪越大,越怀念孝贤皇后的温和隐忍。如懿,你的锋芒太利,为什么不能如孝贤皇后一般?”
这句话表面是怀念孝贤皇后,实则是对如懿的失望。弘历想要的,是一个能够“成全”他帝王之威的皇后,而不是一个敢于与他针锋相对的女人。
说到底,如懿的悲剧,是她没有认清自己的定位。她将自己置于一个“妻子”的角色,却忽视了帝王身份的特殊性;她渴望追求真情,却忘了深宫是最不适合谈情的地方。
她的善良、执着和刚烈,或许让人心疼,但在帝王的世界里,这些却是致命的弱点。
有人说,如懿的结局,是帝王凉薄的体现;也有人说,这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悲剧。可无论如何,她的故事都让人唏嘘。
她是那个敢于断发休夫的皇后,也是那个为了爱情燃尽一生的女人。她的悲剧,不仅仅是深宫的缩影,更是对“女性命运”的一场深刻拷问。
最后,我想问读者朋友们:如果你是如懿,在这场权力与爱情的博弈中,你会如何选择?是妥协,还是坚持?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