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高速公路上,一辆崭新的小米SU7突然失控撞上水泥护栏,瞬间燃起大火。23岁的准毕业生罗某与两位室友,在赶赴人生重要考试的路上,生命戛然而止。这场看似普通的车祸,却因“智驾系统是否失灵”“车门为何打不开”等五大争议,撕开了新能源汽车时代的隐痛——当科技与人性碰撞,我们究竟该相信方向盘,还是代码?
事故发生时,小米SU7正处于NOA导航辅助驾驶状态,时速116公里。系统在碰撞前1秒发出“注意前方障碍”的警报,车主随即接管方向盘并紧急刹车,但车辆仍以97公里/小时的速度撞上隔离带。
致命追问:
风险提示是否太晚? 按照业内标准,纯视觉方案感知距离约100-150米。若车辆在提示后仅滑行1秒,意味着障碍物可能近在咫尺,系统反应是否存在延迟?
AEB为何“见死不救”? 小米曾高调宣传SU7的AEB可在135公里/小时下刹停故障车。但此次事故中,AEB竟对水泥桩“视而不见”。小米事后回应称,当前版本AEB“不识别锥桶、水马等障碍物”——这一功能边界,购车时有多少消费者知情?
行业暗雷:车企在宣传智驾时,常以“全国都能开”“解放双手”为卖点,却鲜少告知用户:雨雾天气、夜间高速、施工改道等场景,恰恰是智驾的“盲区”。一位智驾研发人员坦言:“施工路段临时改道这种极端情况,系统可能根本没学过怎么处理。”
事故发生后,后排乘客被路人砸窗救出送医,但仍未能生还;而前排两人因车身严重变形,最终困在火海中。
家属控诉:罗父透露,女儿男友(车主)曾教过她机械开锁位置,但现场照片显示,车辆AB柱未变形,电子门把手却因断电失效。小米手册虽提及“碰撞自动解锁”,但未标注机械拉手具体位置——关键时刻,这本该救命的细节,成了纸上谈兵。
行业悖论:2026年将实施的新国标要求碰撞后车门能从外部打开,但测试时速仅50公里,远低于此次事故的97公里。更讽刺的是,车企为追求科技感设计的隐藏式门把手,竟在生死关头成了“隐形杀手”。
小米SU7标准版搭载比亚迪或宁德时代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官方强调“非自燃”。但剧烈碰撞后,车辆仍迅速起火,三人因烧伤和吸入性损伤身亡。
数据拷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约0.03%,虽高于燃油车,但小米SU7上市不足一月便发生严重燃烧事故,电池安全设计是否存在漏洞?
疑点四:车企责任边界何在?事故三天后,雷军发文承诺配合调查,但家属称“小米从未主动联系”。而《深圳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明确规定:若车辆缺陷导致事故,车企需承担连带责任。
灵魂之问:当智驾系统接管部分驾驶权时,责任该如何划分?是车主过度信任科技,还是车企夸大宣传?罗某父亲悲愤道:“女儿以为买的是‘保命神器’,没想到成了‘致命武器’。”
疑点五:我们真的准备好迎接智驾时代了吗?截至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但智驾配套法规和用户教育严重滞后:
宣传陷阱: 车企用精心设计的试驾路线营造“完美智驾”假象,却对系统短板避而不谈;
认知鸿沟: 53%的消费者误以为“开启智驾等于自动驾驶”,事故中车主虽及时接管,但高速夜间+施工改道的复杂场景,已远超普通人的应急能力。
残酷真相:智驾不是“替人开车”,而是“帮人看路”。再先进的系统,也可能被一颗未被标注的水泥桩“骗过”。就像一位产品经理所说:“智驾的上限是科幻片,下限却可能是恐怖片。”
生命的主动权,不该是道选择题这场悲剧撕开了智能汽车时代的四大矛盾:
科技狂奔 vs 人性滞后: 当代码的迭代速度超越人类认知,谁来填补“知道”与“懂得”之间的鸿沟?
商业利益 vs 生命安全: 车企抢滩“智驾平权”时,是否该为每项功能标注“死亡免责条款”?
个体信任 vs 系统缺陷: 我们是否在无意中,把生命托付给了一串尚未成熟的算法?
法规空白 vs 现实血泪: 当“自动驾驶”仍是一个法律伪概念,事故后的追责更像一场绝望的拉锯战。
罗某的微博停留在3月29日,那是一张SU7的夕阳照片,配文“未来可期”。如今再看,字字扎心。技术进步从不是原罪,但若以鲜血为代价敲响警钟,这代价未免太过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