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元
编辑 | 美龄
如今,中国的装备制造已经今非昔比,全球第一的制造总量,令世界瞩目。
从浩瀚的宇宙,到蔚蓝的海洋、再到广袤的大地,从传统的制造领域,到世界潮流最前沿,中国制造从无人问津到走出国门,从跟跑到领跑,中国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大国重器是一个国家在科技以及综合国力进步的重要表现,如今,“天问一号”逐梦而行,嫦娥五号奔月取壤,“奋斗者”号万米探海,北斗系统全球导航,天宫空间站探秘宇宙,“华龙一号”首堆商运,复兴号神州飞驰……
空天、基建、能源、海洋、通信、智造这些支撑体系的核心重器,证实了7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铸就着国家坚定前行的脚步,夯实着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底气和信心!
未来10年,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将会建立,基本掌握高端关键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而所有这些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大国重器捷报频传,大国神采日新月异,令国人自豪,让世界赞叹!
从三峡大坝溯江而上,位于川滇交界的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2014年开建,总投资1000多亿元,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
水电站坝址的地质环境复杂:峡谷地形不对称、岩性复杂、高地震烈度等。在如此复杂多样的地质结构上建设“巨无霸”,其技术难度和安全压力可想而知。
面对这样世界级的难度,白鹤滩水电站的规划要求极高,规模也巨大,仅次于世界第一的三峡水电站,同时也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
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其单机容量10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运转一小时就能产生100万度电,当16台机组全部实现运转,一年可发电约624.43亿度。
在中国水电发展史上,白鹤滩水电站工程绝对将成为新的里程碑——水轮发电机单机容量,地下洞室群规模,圆筒式尾水调压室规模,300米级高拱坝抗震参数,无压泄洪洞群规模,首次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等,都是目前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白鹤滩水电站从开发利用、技术创新、运行管理方方面面,都以“大国重器中国造”实现了全方位的跨越。回顾中国水电百年风云,不免心潮澎湃。
1966年,中国从荷兰购入第一艘链斗式挖泥船。在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之下,我们只能花高价买下一艘二手船,售价高达500万美元,这个价格在当时相当于4吨黄金。这船后来改名“津航浚102”,参与了天津港的复建工作。
挖泥船的工作原理主要可以分为两种,耙吸式和绞吸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疏浚船舶发展逐步增速,先后从国外购入了一批大型挖泥装备,当时也有国产船,而且数量不在少数,但二者的浚能力差距巨大。
我国也启动了大型绞吸式挖泥船的建造工作,但关键部位的设计和制作当时还无法独立完成,荷兰公司开价3亿人民币,德国公司傲慢不合作,外国技术的垄断让中方决定暗自发奋。
2006年,中交天航局联合国内单位成功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大型绞吸式挖泥船——“天狮号”。从0到1,从外国技术垄断到如今自主设计建造向世界一流技术水平逐步稳步发展,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
之后,陆续建造的“天麒号”非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鲸”号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重型自航绞吸船,为我国远洋填海作业和航道疏浚提供了装备支撑,标志着我国正迈向疏浚强国行列,走向海洋深蓝。
尤其是6600kW绞刀功率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首次将钢桩台车定位与三缆定位两套定位系统结合,进一步提高了船舶的抗风浪能力,保证了船舶的连续施工作业。
“天鲲号”是从设计到到建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是绝对的高科技一流产品,应用了新技术后能够适应更复杂的海水环境,还能自航到世界各地的任何地方,配置的绞刀可以开挖更为坚硬的岩石,挖掘效率和输送能力大大提升。
我国有“基建狂魔”之称,逢山开路逢水架桥,这一切都离不开真正的国之重器——盾构机。盾构机主要用于铁路、公路、地铁和水利等基建工程的隧道环节,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有着“地下蛟龙”的美誉。
如果用人力挖掘隧道,一条隧道需要2000个人5年的时间,而使用盾构机仅需要5个月。但一台设备的复杂架构和上万个零件需要成熟的工艺技术和完善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当时我们远远没有这个能力,但为了完成工程建设只能花高价从国外购买。
随着我国在基建上的持续发力,到2000年前后,我国盾构机的需求量占到了全球的六成。没有技术,就得任人宰割。国内对盾构机的依赖,掌握技术优势的西方国家就开始涨价。
除了设备价格越来越贵,维护费用也高得吓人。花了几亿购买的盾构机,一旦出了问题还得求着外国的专家来维修保养,在这个过程中狮子大开口的例子举不胜举。
想要扬眉吐气不再受制于外人,中国就必须要拿下盾构机的自主研发生产。2002年,中国科技部高新司把盾构机列入“863”计划。在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央企、国企牵头下,中国科研院所同多家企业,从基本原理的技术链层面,到实际应用的产业链层面协同作战
在多方的努力下,我们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终于生产出属于自己的国产盾构机。国产盾构机的使用,使中国“跑”得更快、更稳。
现在国内90%的盾构机都已完全国产化,我们卖出的盾构机还占据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还顺便拉低了国外同类产品价格40%以上。
从落后百年到世界第一,我国盾构机制造经历了发展、追赶、竞争的20年,终于攀登到世界顶峰。大国重器,殊为不易,这又何尝不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缩影。
大国重器,凝聚中国智慧,关系国家命运,无论是海洋工程、生物医疗、新能源,还是水电、风电、核电等基建产业,都是巨大的工程,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支撑。
近年来,中国工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人才创新、制度创新生根发芽,焕发生机,越来越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最新成果,彰显了中国速度、中国智慧、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