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垮台寿终正寝,索额图却饿死在狱中,康熙:他是本朝第一罪人

读书悟道君 2024-06-27 23:08:03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九月,68岁的索额图活活饿死于宗人府,之后康熙帝又下令抄了他的家,杀了他的儿子。五年后,康熙又将一顶“第一罪人”的帽子扣在了索额图的头上。

要知道,在四十年前,康熙还说他是本朝第一功臣呢?从第一功臣到第一罪人,那索额图究竟如何得罪了康熙呢?

这事儿还要从他的功绩说起。

01 “三眼索相”的成名之路

索额图排行老三,又位极人臣、过目不忘,所以,人们常戏称他为“三眼索相”,他的成名之路从除鳌拜开始。

智除鳌拜

1661年,年仅24岁的顺治帝驾崩,之后8岁的儿子玄烨继承皇位,是为康熙,并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大重臣组成辅政集团。

六年后,首辅索尼病逝,鳌拜凭借赫赫战功,逐渐成为四大辅臣的核心人物。遏必隆依附鳌拜,苏克萨哈被鳌拜整死。

这样一来,鳌拜一家独大,擅政专权,控制朝堂,对康熙执政处处掣肘,形成极大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年少有为的康熙也不会坐以待毙。康熙原本倚重的朝中势力只有索尼一派,而索尼已死,其子索额图便自然成为他铲除鳌拜的重要辅佐力量。

索额图初为侍卫,后擢升为吏部侍郎,铲除鳌拜时,他又成为一等侍卫效力于康熙帝左右。

索额图积极献计献策,协助康熙确定了突袭逮捕的方式,成功铲除了鳌拜。凭借此战功,以及后来承办鳌拜党羽时的出色表现,索额图一举成名,授为国史院大学士,后改授保和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一下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权臣,由此奠定他“第一功臣”的地位。

这一年,索额图34岁。

平定三藩

打倒鳌拜之后,康熙又把眼光投向了远在边地的三藩。

三藩,即镇守云南的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尚可喜与镇守福建的耿继茂(后由其子为耿精忠袭位)。

清初时,清廷为统一全国,稳定统治,采取了“以汉治汉”的策略,重用了一批降清明朝将领。这些将领在协助清军入关,讨伐南明及追剿李自成等重要战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等人,由此受封为藩王。但到顺治时,三藩逐渐做大,拥兵自重,几乎成了“土皇帝”,对清廷执政形成极大的威胁。

康熙亲政后,撤藩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但朝中支持者廖廖,索额图就是其中的反对者之一。

当康熙决定撤藩时,索额图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说:“撤藩之际,三藩必反!”,而康熙则言:“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然而之后的撤藩之战并不顺利,清军屡屡受挫。吴三桂起兵后,索额图又提出把那些当初支持撤藩的人都杀了,以此安抚吴三桂。

康熙盛怒,说他不会像汉景帝一样,诛杀晁错来安抚藩王,撤藩是由他自己定的,又与大臣何干?

索额图意识到康熙撤藩坚决,随后也积极投入其中,出谋划策,以此挽回自己的形象。

平定三藩历时八年,索额图也算有功,此后他的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索党”,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

《尼布楚条约》的谈判大使

16到17世纪,北方沙皇俄国逐渐强大,开始觊觎我国黑龙江流域的大片领土。明末清初,中俄双方进行了多次激战。

直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军取得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东北边境才有了百年的和平,索额图就是其中参与签订条约的谈判大使。

当时俄方派出的大使为派戈洛文,中方则派出索额图和国舅佟国纲。临行前,索额图就谈判立场与康熙进行了深思熟虑的商讨。

索额图说:“尼布楚、雅克萨都是我朝所属领土,此次臣率谈判代表团前去,一定会竭力争取中俄以尼布楚为边界,将尼布楚以内的地区划为我朝领地。”

而康熙则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谈判环境,他说,谈判之初坚持以尼布楚为边界,不过如果俄使者恳求要尼布楚为他们的领地,也是可以通融的,我们就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也是可以。

谈判初期,沙俄提出以黑龙江到海为边界的无理要求,妄图吞没黑龙江以北的大片领土。索额图据理力争,申明黑龙江自古为我朝领土,并罗列沙俄入侵的种种挑衅行为,驳斥了沙俄的请求。

之后索额图提出以尼布楚为界,未谈拢,最后沙俄同意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谈判成功,双方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学界一般认为,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历史上与外邦缔结的第一个平等条约,理由在于双方的签订方式是自愿平等的,并且维护了两国的和平。

可见,索额图功不可没。

此外,索额图还参与收复台湾、三次从征噶尔丹,可谓功勋赫赫,一时间也是权倾朝野,但他的人生也毁于他的权力,与明珠相互倾轧,甚至卷入了太子党事件。

02 党派之争

在影视剧《康熙王朝》里,孝庄曾对康熙说:

“党争自古就有,可怕也可用,庸君最怕党争,可圣君不怕,不但不怕,反能利用……只要你能左右逢源,把党争控制在不祸乱的程度,你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康熙一朝,明珠与索额图是名噪一时的辅弼重臣,堪称康熙的“左膀右臂”。

明珠得力于力主撤藩的立场,个人很有才华,精通汉语和文化,具有很强的决策和办事能力,早年不畏权贵,有刚直之风。

所以,明珠很早就得到康熙的赏识,从侍卫升任内务府郎中、总管大臣、弘文院学士。在铲除鳌拜党羽时,他也提出了一系措施和建议,之后又因功迁至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要职。

而他真正确立其“相国”地位的还是在撤藩中的表现,多数朝臣力主安抚,而明珠是少数主张主动出击,与康熙想法一致,此后还组织了八旗甲兵的检阅,受到康熙盛赞。

从此,明珠稳坐了长达二十年的相位。

而索额图的发迹,除了他的个人才能,更多得益于他显赫的家世,他是早年四大辅臣的索尼之子,还是康熙皇后的叔父,出身奠定他尊贵的地位。

这两位都是青云直上,位极人臣,有“明相”、“索相”之称,当时在京城流传一句谚语:要做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

两人最初的矛盾体现在重大问题上的意见相左,比如在撤藩问题上,明珠主剿,而索额图则主抚。相较而言,明珠在谋略和胆识方面远胜于索额图,颇有政治眼光。而索额图自从参与铲除鳌拜之后,政治态度则趋于保守,所持政见与康熙也多有不合。

两大重臣同处一朝,虽然可以相互制衡,但争端也是不可避免的。双方为了巩固和发展各自的势力,各纠集了一批党羽,掀起了党派之争。

据《清史稿》记载:“明珠既擅政······与索额图互植党相倾轧。”

索额图凭借出身高贵,多有皇亲贵胄依附,生性狂肆,有不依附自己的朝臣,则排斥打击;明珠则广施钱财招纳党羽,虽表面温文谦和,但对于异己都也常施以阴谋陷害。

一时间,党派之争到了祸乱朝纲的地步,对此,康熙也看在眼里,但却选择了放任。

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鉴于他们都是有功之臣,也是朝廷的股肱之臣;二就是如上所述,他要利用两党相互牵制,以此制衡平稳的局面。

但党派之争之后逐渐演变为“长子党”和“太子党”,一下卷入了储位之争,这就是引火上身的骚操作了。

明珠为康熙帝惠妃那拉氏的兄长,是皇长子胤禔的舅舅,他的结党就是围绕胤禔展开。他一方面指点胤禔如何在康熙面前表现自己,抓住机会建功立业;另一方面拉拢朝臣支持胤禔,由此形成长子党。

明珠的同党有大学士余国柱、户部尚书佛伦、刑部尚书徐乾学等人,他们这些人为了培植更多的党羽,四处贪贿,然后再以贿银收买朝中官员,以达到势力的壮大。

与“长子党”相抗衡的是以索额图为首的“太子党”,索额图作为赫舍里皇后的叔父,自然是太子胤礽的坚定拥护者。

他除了积极为胤礽顺利即位也谋划策,还为他制定了一套礼仪制度,使太子胤礽所享受的规制仅次于皇帝,以此向众臣昭示太子的特殊地位。

据《清史稿》记载,“索额图善事太子,明珠反之,朝中有侍者,皆阴斥去。”,两党之争推动储位之争愈演愈烈,终于使康熙再无法坐视不理。

03 “第一罪人”定论

两党中最先倒台的是明珠一党,而导火索则是来自同党的倒戈。

康熙时很重视理学,不少理学名臣都因此得以提拔和重用。徐乾学是明珠党的一员,也是理学名臣熊赐履的学生。

徐乾学向明珠推荐了自己的老师,但明珠并不看好熊赐履,而且还刻意挑拨他们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徐乾学的不满。

索额图看在眼里,马上就去拉拢熊赐履,试图借此将徐乾学也拉到自己的阵营中。明珠很快便知晓了这件事,随后便开始恶意中伤和迫害熊赐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徐乾学彻底倒向了索额图。

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余国柱向江苏巡抚汤斌索要贿银,结果被拒,明珠对此怀恨在心。

次年,他刻意推荐汤斌为皇太子讲师,不久又以教导无方为由弹劾汤斌,最后致使汤斌蒙冤,随后病逝。

之后徐乾学鼓动汤斌的门生郭琇去揭发明珠和余国柱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的罪行。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郭琇在徐乾学的协助下,上疏康熙,参了明珠八大罪状。再加之平日对明珠索贿行为痛恨的正直大臣的仗义执言下,康熙终于派人去彻查了明珠索贿之事。

但康熙对明珠始终不忍置他于死地,仅革除了他大学士的职务,改授内臣,对其余党也是仅给予革职处分。但这样一查,明珠势力便一去不复返了。

但对于明珠的罪行,在他活着的时候,康熙始终没有公布,也未问罪于他的家人。直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明珠的罪状才公示于世。

而且明珠后来还参与了征战噶尔丹的战事,负责筹运粮草,因功还恢复了原级。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明珠寿终正寝,康熙还派皇三子前去祭奠,保全了明珠一生的尊严。

但对索额图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明珠倒台后,索额图一党更加猖狂,行为更加肆无忌惮。上面说了索额图给太子制定了一套礼仪制度,太子所穿服饰一律用黄色,每年三大节日,太子在接受百官朝贺时,一律要行两跪六叩之礼。

康熙对此事大为不满,再加上索额图的一系列表现也令康熙大为反感,比如亲征噶尔丹时,索额图表现得贪生怕死,老是建议康熙后退。

再如太子在德州生病时,康熙叫索额图去陪太子,索额图不顾规矩,骑马一直到太子门下,视皇帝如无物。

最为重要的是,在索额图的唆使下,太子染上恶习,行为乖张,甚至语出僭越之词,说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

太子和索额图的种种言语及行为,最终让康熙忍无可忍。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以“结党妄行,议论国事”的罪名,将索额图交由宗人府拘禁。

由于太子党人多势众,盘根错节,康熙并不把这事办得举朝震动,所以,只是将索额图及其家人软禁,拘留了索额图的同党分子,并将索额图及其同党在朝做官的子孙全部革职。

但即便索额图被囚禁,一些大臣依旧怕他,不敢检举揭发他。这种心理也可以理解,毕竟他位高权重,只要没被处死,太子一旦登基,他就会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

康熙看到大臣们无人敢检举索额图,更加愤怒,感觉自己被架空了,所以下了狠心要置索额图于死地。

之后索额图的衣食供应被逐渐减少,四个月后,索额图被活活饿死在宗人府,他的两个儿子也被处死。

五年后,康熙愤言,说索额图是本朝第一罪人,认为他除了签订《尼布楚条约》一件功劳外,实在一无是处。

对于明珠与索额图的不同结局,《清史稿》有评,说“索额图以附皇太子得罪,祸延于后嗣。明珠与索额图竞权,不附皇太子,虽被 弹事罢相,圣祖犹念其赞撤藩,力全之,以视索额图,岂不幸哉?”

从“第一功臣”到“第一罪人”,我们也看到了权力冷酷无情的一面。

0 阅读:242
读书悟道君

读书悟道君

分享高质量历史阅读,市井江湖小说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