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这么看中嫡子,明朝有几个嫡出的皇子,哪些皇帝是嫡子呢?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5-02-28 16:02:53

那真的就是越往后数量越少。

洪武二年,朱元璋开始编写一套皇帝教科书,毕竟自己作为老朱家的长者,就想多留一些文字给将来后代的儿孙们,传授一点小小的人生经验。

这套《皇明祖训》在洪武六年就已经完成了,可是老朱总觉得自己写的东西不够多,不够包罗万象,就一个劲地往里面不停地加料。

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九月十九日,这一天正好是朱元璋寿辰的第二天,趁着这个好日子,老朱正式颁布了最新版本的《皇明祖训条章》。

在这个皇帝亲发的明朝皇帝工作指南当中,老朱明确表示说,如果将来有些倒霉的后代皇帝绝嗣了,应该怎么办。

老朱给出的指导意见是:没有皇子了,那就兄终弟及;而且要是立储,也得从嫡出的孩子里面挑。庶子,哪怕年长,在嫡子面前也得让步。

可以说,老朱是真正意义上的“嫡庶神教”的信徒,在他眼里,大明朝的皇位,就只有嫡出的孩子才有资格做。

为了让后世贯彻落实好自己的精神,老朱还在祖训当中特意提到,谁要是敢提出修改我的祖训,那就是奸臣,直接咔嚓了事!后来事实证明,老朱的这些想法也仅仅是用在他自己的时代比较管用。

他自己儿女双全,嫡子还有好几个,自然就会想办法安排好先后顺序。

明朝的发展慢慢地就超出了他的预期,不仅皇位没有在自己大儿子朱标那一脉传承,就连嫡子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少,整个明朝历史上共有106位皇子,但其中属于嫡子的数量竟然都没有占到1/5,甚至越往后越少,逐代递减。

咱们先看看第一代老朱的时候,按照《明实录》当中的描述,朱元璋的嫡子一共有五个,分别是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明成祖朱棣、周王朱橚。

朱元璋没有想到,自己这一代的开局就已经是明朝嫡子数量上的巅峰了。

朱允炆(建文帝)这个皇太孙,在明朝官方历史上算是个“黑户”。

到了朱棣这一代,不仅嫡子的数量不如老爹,皇子的数量更是没有达到朱元璋的零头。

明成祖一生只有四个儿子,最小的一个儿子夭折,剩下的三个都是他的皇后徐皇后给他生的,他们分别是明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

这兄弟里面,老大仁宗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而下场最惨的应该是汉王朱高煦了,宣德帝登基之后,汉王意图谋反,最终被宣宗皇帝处决,他的孩子也全部被处死。

当然,他是不是被做成了“瓦罐鸡”,这件事情始终是存疑的,因为《明史》和《明实录》只是提到说他被送到京城之后被处死了,没有细致地说他是不是被放进铜缸里焖熟。

宣宗虽然处决了二叔,但是对于三叔赵王朱高燧那是十分厚道,削掉了他所有的护卫,之后就让老三颐养天年,最终他在宣德六年去世。

至于第三代明仁宗朱高炽,他的孩子数量比父亲多多了,其中皇后张氏就给他生了三个嫡子,分别是老大明宣宗朱瞻基、老二越王朱瞻墉以及老三襄王朱瞻墡。

这里面老二越王朱瞻墉在历史上存在感并不大,只不过是因为宣宗的孩子不算多,所以他作为给宣宗的备胎,一直留在京城,直到正统年间去世。

而老三襄王朱瞻墡可以说是明朝历史上最能享福的亲王了,因为他不仅地位很高,关键是他活得久,一生经历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七朝,一共是六代皇帝。

说真的,如果当年仁宗皇帝把皇位传给他,那大明朝到现在估计都不至于有这么多的年号。

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朝皇帝普遍短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问题。

明宣宗朱瞻基就更差了,他的嫡子实际上就只能算半个,因为明英宗朱祁镇的母亲是贵妃,后来因为生下朱祁镇而被立为皇后,以至于很多人认为朱祁镇的嫡出身份是注了水的。

当然,我们不是“嫡出神教”的信徒,按照老朱的那一套,朱祁镇人家就是嫡子,没问题。

但是朱祁镇本身最大的问题就是,明朝到了他这一代就没有嫡子了。

可能是因为一心求学的事,朱祁镇大部分的知名事件都只是围绕在他被瓦刺俘虏以及废除殉葬这两条。

他的孩子不少,可是正妻钱皇后却没有儿子,这就导致明朝第一次出现了皇帝没有嫡子的情况,并且一下子这个毛病延续了两代人。

明宪宗只喜欢万贵妃,不喜欢皇后,结果宪宗也是没有嫡子。

完了,老朱那一套不灵了。

直到明孝宗时期,张皇后才又一次为皇帝生下了嫡子,而且一生就是俩,只不过其中一个夭折了,实际上就只有一个独苗,也就是明武宗朱厚照。

大明朝的皇家嫡庶之争算是结束了,老朱的那一套嫡庶之说,到此就彻底成了废纸,因为此后的明朝就再也没有嫡子了。

明武宗绝嗣;明世宗嘉靖帝的儿子死亡率莫名其妙的高,给老道士都整自闭了,最后只能相信“二龙不相见”,把仅剩的儿子晾在外头;明穆宗有四个孩子,其中老大是自己的皇后所生,但是这个嫡子夭折;老二也是夭折;至于侧妃李氏,则是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也就老三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以及老四潞王朱翊镠他们两个活到成年。

万历皇帝有八个儿子,全都是庶出;他的儿子明光宗朱常洛和老爹一样,连串七个庶子;直到明熹宗天启三年,皇后张氏终于怀孕了,这是大明朝一百多年以来终于等来的又一个嫡子,可结果这个孩子刚出生就夭折了。

最终天启皇帝驾崩的时候,是他的弟弟朱由检登基。

这算来算去,明朝自打第三代皇帝宣宗以后,就跟冲撞到了什么一样,嫡子的数量越来越少,最后干脆就绝迹了。

其实明朝嫡出皇子数量变少,跟帝后之间感情变差有很大的关系。

明初的太祖、成祖他们的老婆都是自己的糟糠之妻,两口子的关系一直都很好,所以大家就愿意一起造人。

可是自打明宣宗废后以后,大明的皇帝普遍开始跟正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除了明孝宗这个触底反弹的例子之外,后期明朝的帝后关系,与明初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明初,皇帝重视嫡子,多生嫡子的现象较为普遍,例如开国皇帝朱元璋便看重嫡子。

然而,到了后期,这种状况逐渐消失了。后宫中,废后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像明世宗朱厚熜那样,将皇后打到流产的极端例子。

如此恶劣的帝后关系,自然无法再复制明初那种多子多孙、嫡子众多、皇位继承顺利的局面。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皇帝个人性格因素的影响,也有宫廷权力斗争加剧等社会因素的推动。

总之,明朝后期的帝后关系,与明初相比,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也直接影响了皇位继承的稳定性和皇室家族的延续。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53
德叔谈史悠悠过

德叔谈史悠悠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