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就别全给我:亲子关系里的断舍离

麓屿心言 2025-02-23 19:09:48

“妈,我还想吃!” 面对孩子渴望的眼神,和盘子里最后一块心爱的蛋糕,多少父母会瞬间“缴械投降”?

别!千万别把“全给”当成爱的唯一证明!

有时候,你得“自私”一点,和孩子分着吃,这才是更高级的爱法。

为啥?

因为,真正的爱,不是无底线的物质满足,而是情感的确认、精神的滋养,和携手成长的底气。

很多父母,容易把“物质”等同于“爱”,以为给孩子最好的吃穿用度,就是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

这是我们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但这不是孩子拥有健全人格的全部条件。

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养”,更是精神上的“富足”。

他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肯定。

他需要知道:爸爸妈妈爱我,不仅仅因为我乖、我听话,更因为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

1. 爱的“温度”:不只是一味满足,更要有来有往

很多家长,特别是老一辈,奉行“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好吃的、好用的,全紧着孩子来。这种爱,沉甸甸的,却可能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

为啥?

你想啊,你把所有好东西都给了孩子,他习以为常了,还怎么懂得感恩?

他看到你为了他“牺牲”那么多,心里是啥滋味?多半不是感动,而是压力山大!

真正的爱,是双向流动的。 你爱孩子,也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同时,也要让他学会爱你。

别总想着当“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孩子。要做“灯泡”,自己发光,也让孩子感受到温暖。

2. 爱的“形状”:有棱有角,才是真爱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健康的自恋”。啥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得先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放在育儿上,就是:你得先把自己当回事,孩子才会把你当回事。

别总想着为孩子牺牲一切。你越是“无私”,孩子越可能觉得你“理所应当”。

所以如果孩子想吃蛋糕?那就大方承认:“妈妈也喜欢吃这个,我们一起分好不好?”

这样说,有啥好处?

孩子学会了尊重: 他知道,妈妈也有自己的喜好,不是所有人都得围着他转。

孩子学会了分享: 他知道,好东西可以和别人一起分享,快乐也会加倍。

孩子学会了沟通: 他知道,有需求可以说出来,而不是只能通过哭闹、耍赖来解决。

3. 爱的“味道”:酸甜苦辣,才是人生

谁说“爱”就一定是甜的?

“恰到好处的挫折”,也是爱的一种。

把孩子保护得太好。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偶尔让孩子尝尝“求而不得”的滋味,他才能学会珍惜,学会坚强。

就像那块蛋糕,如果每次都全让给孩子,他可能吃完就忘了。

但如果你们一起分享,他可能还会回味一下,甚至会问你:“妈妈,下次我们还一起吃蛋糕好不好?”

育儿,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爱孩子,也要爱自己。

别总想着当“满分父母”,做个“及格”的父母就够了。

允许自己犯错,也允许孩子犯错。

重要的不是不犯错,而是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下一次,当孩子想吃光最后一块蛋糕时,别急着全给。

试着和他一起分享,一起品尝那份甜蜜,也一起体会那份“意犹未尽”。

“爱”的真谛:不是全部给予,而是彼此成全。

让那份爱,带着真实的温度,有着丰富的层次,也有耐人寻味的回甘。

真正的爱与教育,是如茶香般的回甘,不是糖果给出的即时满足,片刻后消散。

0 阅读:3
麓屿心言

麓屿心言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享家庭沟通与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