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刚跟一个同事聊天,某村的一个书记打电话来,说需要跟我商量一件事情。电话放下之后,这位同事说,这个书记工作非常认真,当地老百姓也非常喜欢并支持他。但是问题来了,这位群众都喜欢,同事们也都认可的好干部,却在领导那里并没有留下什么好印象。于是同事问我,为什么群众心目中的好干部,在领导那里得不到认可。面对这个问题,我只有笑笑,没有直接回答他,他接着说:也许领导喜欢的那种干部类型,并不是真正认真工作,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而是能够为上级分忧,能够给上级领导带来一些利益的干部吧?
其实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就是当前很多社会矛盾出现的根源之一。因为在现代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有一些个别的领导干部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使命,他们开展工作的出发点,选拔干部的标准,并不是站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面,而是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利益。不管部属的工作如何,只要能够为自己带来利益,对自己的政绩有利,对自己的前途有利,那他们就会想当然的认为这是好干部,最起码是自己心目中需要的干部。而对一些其他干部来说,即便他们的工作是为老百姓好,但是只要对自己的政绩和前途不利,不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那他们当然不会认可。我们举一个现在非常常见的现象,比如拆迁工作中,有的时候强拆是违法的,如果你作为一个村干部,不但不支持上级强拆的行动,反而以维护老百姓利益为出发点,领导当然不会喜欢你。
在2009年6月的一次采访中,面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就某经济适用房用地违规建别墅一事的提问时,郑州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恼羞成怒,你愤怒地质问记者道:“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这一言论迅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议。其实我们能够从这个言论非常清楚的看出,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已经把党和人民群众分割了,把党和人民群众当成了一种对立面。我们大家都知道,党的性质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问题,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所以,从根本上来看,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替人民群众讲话,其实就是替党讲话,是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要维护党的性质宗旨,这两者并不矛盾。
所以说,在这样思维的引导之下,我们有些地方的人员使用就出现了问题。他们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代表党,代表国家。但是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不仅仅是上面这个例子中的副局长还是其他干部,他们本身其实只是拿着为党工作的幌子,来牟取个人私利。所以从根本上来看,并不是党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了冲突,而是这些人的利益与老百姓的利益产生了冲突,所以他们才会重用一些能够为自己获取利益的干部。对于那些一心想着老百姓,不盲目跟随上级,不阿谀奉承的正直干部,他们当然不喜欢,更不会重用。因为如果一旦重用了这些干部,那他们的利益肯定会受到损害,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
我以前曾经有过这样的思考,其实在我们的干部选拔和使用过程中,确实存在巨大的漏洞的。比如近些年的干部年轻化政策,确实是给干部队伍带来了一定的活力,但是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腐败现象。一些真正优秀的年轻干部得不到重用,而一些有背景,有人脉的年轻干部,尽管业绩平平,但却像坐火箭一样得到迅速提拔。这种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已经不是个别现象,甚至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一个年轻的干部即便是正常得到提升,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这个年轻干部的背后肯定有相当的关系和背景,要不然怎么会轮得到他?而这样的印象一旦形成,再想改变就非常困难了。长久之后,我们的选人用人标准必然受到质疑,也会严重损害党组织的威信和公信力。
就目前来看,唯上不唯下,是当前干部选择任用过程的一大硬伤。民主推荐沦为走过场,事前已经都各自谈好心,基本上不可能出现反对的意见。但是我们考虑过没有,难道这就是真正的民主么?我看未必吧。如果真正想要了解一个干部的品德,了解一个干部的业绩,仅仅依靠领导的推荐和同事们的认可,那是绝对不可靠的。我们只有深入调查,走访了解这个干部工作的部门和服务对象,听一听老百姓的心声,才能够真正掌握一个干部的真实表现。而我们目前的干部任作选拔机制,往往就忽略了这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一些干部部门的人只是听听单位领导的汇报,听听单位同事的反映,或者干脆这些都忽略不计,而单纯以上级领导的安排为标准,这种现象我个人认为,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衡量一个村干部优秀与否,不看他的实际工作,不听老百姓的反映,这本身就是违背实际的。衡量一个镇干部工作如何,不看服务对象的反馈,而只听领导对他的评价,很显然是不公平的。举一个例子,一个农民的种粮水平如何,不看他种出来的粮食产量,不看质量和成本,而单纯看他有没有按照所谓正确的程序,这合理么?所以说,只有不看利益看实绩,不听汇报听反映,不讲关系讲成绩,才能形成正确健康的用人导向,才能够缓解社会矛盾,进而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和热情,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