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大臣袁忠彻在《符台外集》中,记录了这样一件趣闻:
永乐十年五月十八日,明成祖朱棣观看宋朝历代皇帝的画像,看完之后对袁忠彻感叹,“宋太祖以下,虽宋胡羊鼻,其气象清癯,若太医然。”
意思就是,宋朝皇帝虽然有点胡羊鼻,面相清瘦,不过看起来还是挺注重养生的。
胡羊鼻,表示鼻子很大,鼻头圆润宽大,鼻尖稍微下垂,具体可以参考成龙先生。
没几天,朱棣又带着袁忠彻观看元朝皇帝的画像,给出的评价是“都吃绵羊者”。
意思是元朝的皇帝只知道吃羊肉,长的有些肥头大耳。
等看到元顺帝的画像时,突然问袁忠彻:“唯此何为类太医也”。
意思是这哥们怎么那么像宋朝的皇帝?
袁忠彻无言以对,回去以后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开始搜集各项传闻和史料,“历考宋元史传”,然后得出结论,原来元顺帝师宋朝皇帝后裔!
袁忠彻,明初宁波人,著名相术大师,非常善于给人看面相。
曾先后给朱棣以及太子朱高炽看面相,甚至在靖难之役之处,战事不利的时候,直接告诉朱棣,“天命有在,谁能御之。”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朱棣去看前朝皇帝画像,要带上他了。
咱们言归正传,这个元顺帝是宋朝皇帝后裔的说法, 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这里先插播一段元朝的皇位争夺史。
元顺帝全名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他爹就是那位被叔叔夺取皇位的元明宗和世㻋。
和世㻋是元武宗的长子,元武宗即位以后,为了感谢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拥立之功,即位以后封弟弟为皇太子,许诺死后由弟弟即位。
当然两人也有约定,等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驾崩以后,再传位给自己的长子和世㻋。
元武宗显然是没有怎么看《春秋》,没有意识到在权力的诱惑面前,这种约定纯属虚设。
果然,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以后,封自己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将侄子和世㻋封为周王,命他去守云南。
和世㻋当然不满,所以走到今天的延安,就起兵造反了。
然而并没有用,叛乱持续了个把月,被平了。和世㻋一路西逃,跑到了当时的察合台汗国避难。
察合台汗国名义上是元朝的属国,不过向来跟元廷不和,所以也就接纳了和世㻋。
故事也就发生在和世㻋去察合台汗国的路上。
元末明初的编年体史书《庚申外史》记载:
国初,宋江南归附时,瀛国公幼君也。入都,自愿为僧白塔寺中。已而奉诏,居甘州山寺。有赵王者,嬉游至其寺。怜国公年老且孤,留一回回女子与之。延祐七年,女子有娠。四月十六日夜,生一男子。明宗适自北方來,早行,见其寺上有龙文五彩气,即物色得之,乃瀛国公所居室也。因问:“子之所居,得无有重宝乎?”瀛国公曰:“无有。”固问之,则曰:“今早五更后,舍下生一男子耳。”明宗大喜,因求为子,并其母载以归。—《庚申外史·卷上》
看不太明白没关系,我给大家翻译下:
元朝初,南宋投降的那位宋恭帝赵显,被忽必烈封为瀛国公,赵显后来奉诏去西藏研习佛法,期间居住在甘州的寺庙中,有位赵王送了他一个回回女子,1320年,这女子生了一个娃娃,此时刚好逃难的和世㻋途经此地,就把这孩子给收下了。
这个故事还有其他版本,比如说这回回女子还没生娃,只是被赵显送给了和世㻋,却不想已经有了身孕。
总之,意思就是和世㻋的长子妥欢帖睦尔,疑似赵显的儿子。
八年以后,元朝又出大事了。
照例,还是皇位争夺战。
元朝皇位继承极其混乱,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这里省略背景,直接给大家概述。
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以后,史称元仁宗。
他死后,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孛儿只斤·硕德八剌,史称元英宗。
元英宗即位三年,因推行汉制,引起蒙古贵族不满,死于南坡之变。
元英宗死后,按照血统,大臣们拥立了当时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忽必烈的嫡曾孙也孙铁木儿为帝,史称泰定帝。
泰定帝五年以后去世,元朝再一次爆发内战,史称两都之战。
和世㻋的弟弟图帖睦尔击败元英宗的儿子孛儿只斤·阿速吉八,锁定胜局。
熟悉的一幕再次出现,就像当初爱育黎拔力八达迎回哥哥元武宗回来即位一样,图帖睦尔也表示要让位给哥哥和世㻋。
然而图帖睦尔不会让这一幕重演,和世㻋带着一家老小,兴冲冲的从察合台回国,在路上被弟弟图帖睦尔毒死。图帖睦尔即位,史称元文宗。
和世㻋则被授予元明宗的庙号。
整个过程,距离当初和世㻋出逃,也不过才十年。
和世㻋死后,为了以绝后患,妥欢帖木儿被叔叔发配高丽,后来又觉得不够远,转而流放广西,总之,不要回来威胁我的皇位。
不仅如此,元文宗甚至昭告全国,说妥欢帖木儿并非和世㻋之子。
以此来树立自己即位的合理性。
元史:阅一载,复诏天下,言明宗在朔漠之时,素谓非其己子,移于广西之静江。
这在当时应该是个大新闻,舆论有没有哗然,我们不清楚,但后边的传闻就越穿越邪乎了。
甚至有传闻说,当初元英宗赐死南宋末帝赵显,就是因为这件事。
很多年以后,坐稳皇位的元顺帝,在诏书中这样列举叔叔的罪行:第一,弑兄即位。
第二,诬陷明宗(和世㻋)皇后不贞洁,造谣说自己不是元明宗的亲生儿子。
原文写到:“又私图传子,乃构邪言,嫁祸于八不沙皇后,谓朕非明宗之子,遂俾出居遐陬。祖宗大业,几于不继。”
元顺帝认为,叔叔之所以编造谎言,污蔑自己不是亲生子,只是想传位给他自己的儿子。
所以作为报复,元顺帝将元文宗的儿子燕帖古思流放到高丽,并且在中途将其杀死。
然而结合后来的文献,元文宗似乎有点冤。
据《虞集传》记载,当初元文宗将元顺帝流放广西的时候,曾对身边的大臣说明理由。
“太子乳母言明宗在日,素谓太子非其子”。
也就是说,根据元顺帝的乳母回忆,哥哥明宗(和世㻋)曾说过太子并非他的儿子。
说明连和世㻋自己也不认为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昭告天下这件事。
巧的是,负责起草这份诏书的人虞集,一直活到了元顺帝时代。
虞集是南宋名将虞允文的五世孙,元文宗时期的重臣,生于南宋1272年,死于元顺帝1348年。
这份诏书的原文并没有传下来,不过明初有个叫余应的文人看过(毕竟是昭告天下的诏书),而且还写了个读后感,叫《读虞集草庚申诏漫述》。
里边还有一句打油诗:
“是时明宗在沙漠,缔交合尊情颇浓。
合尊之妻夜生子,明宗隔帐闻笙镛。
乞归行营养为子,皇考崩时生甫童。
文宗降诏移南海,五年仍归居九重。”
合尊,是南宋宋恭帝赵显的法号,意思就是说,元文宗之所以流放自己这位侄子,主要还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亲侄子。
以上结论是,元文宗可能真的不是诬陷自己的侄子,而是结合乳母之言,主观认为元顺帝不是哥哥的亲生儿子。
因为,和世㻋其实是有俩儿子的,长子妥欢帖睦尔,次子懿璘质班。而元文宗在流放妥欢帖睦尔的同时,却封了小侄子懿璘质班为鄜王。
如果是为了避免两人争夺皇位,怎么会一个流放,一个封王呢。
尤其是,元文宗在自己快要去世的时候,后悔对哥哥犯下的过错,又改立了小侄子为继承人。
之所以一定要绕开妥欢帖睦尔,可能是在他心里,认为妥欢帖睦尔确实非亲生。
不管事实如何,元文宗的这封诏书,无形中扮演了一个“官方口径”的态度,由于明初很多人都曾经历过文宗一朝,见识过这份诏书,让这个传闻在明朝坊间大行其道。
不过,尽管议论纷纷,明初大臣宋濂编的《元史》,还是给了元顺帝一个统一的口径:顺帝名妥懽帖睦尔,明宗之长子。母罕禄鲁氏,名迈来迪,郡王阿儿厮兰之裔孙也。—《元史卷三十八·本纪第三十八》
宋濂生于1310年,比元文宗小6岁,元朝灭亡的时候,他已经58岁。而朱元璋之所以肯定了元顺帝的嫡子身份,自然也有他的主观要求。
毕竟,当初灭元的口号,可是“日月重开大宋天”,如果元顺帝是宋恭帝的儿子,那这个大宋天,还有必要重开吗?
最后,给个结论吧,由于元顺帝也有自己的后人,经过现代基因学考证,元顺帝后裔与赵宋后裔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用户51xxx90
还有说永乐是元顺帝的儿子呢[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