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蒋介石率领国民党政府窜逃至台湾地区,自那之后海峡两岸中断联系二十多年。
不过1963年发生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一位来自大陆的居民渡过台湾海峡来到了台湾省,并且受到蒋介石的以礼相待,此人正是蒋介石的堂舅母蒋妙月。
当她提出想要去台湾投奔蒋介石时,毛主席和中共中央非但没有加以阻拦,反而以礼相送。
那么,这中间有着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
蒋介石与舅母蒋妙月的关系又为何如此亲密?
蒋妙月与蒋介石的亲密关系事情还要从蒋介石与蒋妙月的关系说起。
蒋介石的父亲名为蒋肇聪,一生共娶过三房媳妇,分别是原配奉化溪口上白村徐氏、继配奉化溪口肖王庙孙氏。
在前两位妻子先后因病过世后,蒋肇聪最后又娶了一个叫做王采玉的女子,也就是蒋介石的生母。
因为蒋肇聪多妻,这就造成了蒋家的亲戚非常多,尤其是舅舅、舅母。
不过在所有亲戚中,蒋介石最喜欢的就是孙家舅舅孙琴风的妻子,也就是他的堂舅母蒋妙月。
这不光是因为蒋妙月本就是蒋介石的一位族姑,两人既是姑姑与侄子、又是舅妈与外甥的关系,还因为两家都是溪口本乡人,平日里来往很多,所以蒋妙月对待蒋介石如同亲生儿子一般照顾。
蒋介石8岁那年丧父,自此蒋家更是多受孙琴风一家提携。
小时候的蒋介石格外调皮,喜欢恶作剧。
为了探查喉管有多深,他曾经往嗓子眼里捅进大半根筷子;冬天因为玩冰块,险些栽进水缸淹死;甚至在父亲身死后他仍然每日调皮玩耍、还经常与人厮打械斗。
那时候溪口镇上的人几乎都知道蒋家瑞元(蒋介石原名)是个无赖。
为此,蒋介石在家没少挨母亲王采玉的训斥和处罚。
每次蒋介石眼看要挨打,就会一溜烟跑到舅舅、舅母的家中躲藏。
孙琴风夫妇没有儿子,对蒋介石这个在身边长大的外甥倾注了很多的宠爱,所以也非常乐意护着他。
蒋妙月在厨艺上还颇有研究,这也是蒋介石常常往舅舅、舅母家中跑的原因。
直到晚年退守台湾后,蒋介石仍会时不时想起舅母的手艺。
蒋介石15岁那年,王采玉为早日续上蒋家的香火,特央媒人为蒋介石说娶了溪口镇岩头村毛家的女儿毛福美。
王采玉对这位儿媳妇非常满意,可蒋介石却瞧不上眼,只不过在母亲大人的威严下不敢发作,只能苦苦忍受。
但二人成婚后免不了出现各种各样的磕磕绊绊,于是蒋介石对毛福美愈发厌恶。
每次二人吵了架,都是作为舅妈的蒋妙月出来调停。
只可惜夫妻二人之间根本没有丝毫的感情,蒋介石虽然耐着心子听了舅妈的话,可内心对毛福美的不喜一日胜过一日,于是逐渐开始对其冷落、疏远,直到最后彻底抛弃。
对此,蒋妙月也无可奈何。
后来蒋介石离开家乡远赴日本留学,蒋妙月也只能含泪送别了外甥。
可令蒋妙月没想到的是,有一天她还能再一次保护蒋介石。
袁世凯通缉蒋介石,蒋妙月倾力相救1906年4月,蒋介石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清华学校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并深受反清革命思想影响。
尤其是带领他走上革命道路,并把他介绍给孙中山的同盟会领导人陈其美。
1908年蒋介石加入东京振武学校同盟会,辛亥革命过后蒋介石从日本回到了上海,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
可惜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先生只能率部发动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一系列对抗袁世凯的战斗。
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元老宋教仁被杀害,袁世凯蠢蠢欲动,试图将军队开进南方,消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力量,从而控制整个中国。
孙中山彻底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从日本赶回国内,准备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
彼时,蒋介石因为前不久帮助陈其美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一事,逃到了日本。
听闻国内再度掀起革命浪潮,蒋介石趁机回到国内,并加入到了上海陈其美的反袁大军中。
出于对蒋介石的信任,陈其美的不少战略部署都采取了蒋介石的意见,可以说上海反袁力量的决策几乎都是出自蒋介石之手。
7月16日,陈其美、蒋介石在上海揭竿而起,响应孙中山的二次革命。
陈其美派遣蒋介石去游说袁世凯军93团,试图对其进行策反,结果蒋介石只策反成功了一个营的兵力。
时间来到1913年7月23日,蒋介石率部向上海江南制造局发起进攻。
然而在这个至关重要的军机重地,驻扎着兵力强悍的北洋精锐郑汝成部。
蒋介石的指挥紊乱不堪且且兵力不足,面对郑汝成部的严阵以待,讨袁部队死伤惨重,江南制造局久攻不下。
一周后,眼看无法取得胜利的蒋介石率领残部撤往吴淞、宝山一带。
其他各省份的反袁战争也遭遇了惨败,孙中山不得不再次逃回日本。
睚眦必报的袁世凯控制了南方七省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通缉策划二次革命的领导人。
在上海地区,袁世凯命令郑汝成携大胜余威镇压整个上海、不惜一切代价剿灭革命党人。
蒋介石因为参与领导了上海地区的反袁革命,自然成为了袁世凯的眼中钉。
很快,关于“蒋介石被悬赏两千大洋”的告示就贴满了上海的大街小巷。
风声鹤唳的上海地区已然无法生存,蒋介石在革命党人的掩护下立刻撤回了老家浙江溪口。
他本欲直接回到家中,可担心被人认出,于是转而躲到了孙家舅舅、舅妈的家中。
老两口看到蒋介石的到来欣喜不已,赶紧将他藏到了家中阁楼上。
即使蒋介石万分小心,他还是败露了行踪。
次日奉化县衙就接到了举报,说蒋介石逃到了肖王庙孙家,县衙立刻派遣兵丁前往孙家搜人。
一行人把孙家翻了个底朝天,就是没有看见蒋介石的身影。
后来有人发现最顶层的阁楼还没有搜查,就想登上去查看,蒋妙月见状登时急了,试图阻拦上楼的兵丁。
带头的武秀才丁志国当下就意识到阁楼上肯定有人,不过他打心眼里很同情革命党人,于是亲自上阁楼搜查。
紧接着,丁志国在阁楼上与蒋介石打了个照面,又旁若无人的下来了。
“上面没有人,去别处看看吧。”丁志国放了蒋介石一马。
临走之前,丁志国叮嘱蒋妙月:“赶紧让他离开奉化吧,这里已经不安全了。”
蒋妙月一面悄声道谢一面点了点头。
兵丁走后,蒋妙月立刻赶回了她任职的基督教学校,千方百计为蒋介石谋来了一个去日本留学的机会。
随后,蒋妙月又卖掉了家中20亩良田,用以资助外甥东山再起。
蒋介石对此感激涕零,拿着舅妈给他准备的钱财物资,连夜登上了开往日本的轮渡。
蒋妙月对蒋介石的付出早已超出了舅妈对外甥的关怀,显然是把他当做了亲生儿子对待。
正因如此,蒋介石在撤离台湾之际专门派遣了秘书汪日章回到溪口,希望将舅妈一起带过去生活。
不过蒋妙月在溪口还有一家老小、亲戚朋友,留恋故土的她拒绝了蒋介石的建议。
以礼相送蒋妙月赴台时间来到1963年,时过境迁转眼间蒋妙月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随着丈夫孙琴风的去世、女儿的远嫁,偌大一个孙家就只剩下了蒋妙月一个人。
蒋介石的秘书汪日章当年因为母亲病危,并没有跟随蒋介石去往台湾,后来投身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
这年冬天,汪日章公干后从外地回到老家溪口肖王庙,此行一为祭祖探亲,二为看望蒋妙月舅妈。
没错,汪日章从辈分上也要称呼蒋妙月为舅妈。
因为汪日章的母亲是孙琴风的堂妹,他称呼孙琴风为舅舅,自然也是蒋妙月的外甥。
虽说从亲密关系上来讲,汪日章远比不上蒋介石与蒋妙月的关系,但他对蒋妙月老人也很有感情。
所以于情于理,汪日章此次回乡之旅都要去拜访一下蒋妙月。
当汪日章了解到蒋妙月当下孤苦无依、晚景凄凉的境遇后,当下便动了恻隐之心。
究竟要如何安顿已经96岁高龄的舅妈?汪日章陷入了沉思。
良久之后,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想办法把蒋妙月送到台湾蒋介石的身边。
当年蒋妙月不想离开主要是因为身边亲友的牵绊,可现在这些牵绊早已陆续离她而去。
在人生的最后关头,倘若能让她与视作亲生儿子的蒋介石见面,想必是最好的结局。
当他把这个提议告诉蒋妙月时,对方欣然同意。
于是,回去之后汪日章便草拟了一封书信,通过各种关系上交到了周总理的办公室。
当时两岸还没有建立联系,书信、电报往来都无法实现,更遑论将一个活生生的人送到台湾。
而且此人与蒋介石关系又是如此亲近,这样重大敏感的问题必须要周总理、甚至毛主席亲自首肯才能办成。
汪日章在信中详述了蒋妙月的身份、与蒋介石的关联、当下所处的困境,当然还有蒋妙月的赴台请求:“如果条件允许,我希望去台湾一趟。”
周总理接到信件后陷入了沉思,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按照共产党一贯为国为民的作风,让亲人团聚这样成人之美的事情根本不需犹豫。
可问题的关键是蒋妙月与蒋介石的特殊关系,若是就这么直接把人送到台湾,会不会引起国内民众的不满?毕竟大陆和台湾还有无数分隔两岸不能相见的家庭。
此外,蒋介石又是否会同意蒋妙月的来台?
这表面上只是一件亲人团聚的家事,但很容易让外界上升到两岸关系变化。
思来想去之后,周总理还是下定决心:先把蒋妙月老人接到上海,接着想办法与国民党政府取得联系,探一探蒋介石的口风,如果对方同意迎接蒋妙月赴台,再商量接下来的处理办法。
很快,蒋妙月被有关部门秘密接到了上海,而蒋介石也传来了希望蒋妙月赴台的想法。
周总理将情况反映到了毛主席那里,主席大手一挥指示了四个字:以礼相送。
蒋妙月赴台的所有条件都得到了满足,于是不久后周总理就亲自安排了她的赴台之旅。
在专人的护送和女婿王仁和的陪同下,蒋妙月登上了开往台湾的轮船。
海峡彼岸的蒋介石得知舅妈即将到来,彻夜难眠。
当蒋妙月抵达港口时,蒋介石亲自赶来迎接。
这对分别十六年之久的姑侄、舅甥终于得以重逢,而后蒋妙月一直居住在蒋介石府邸中,在台湾终老。
蒋妙月是1949年以来,首位从大陆来到台湾的国人。
虽说这只是两岸关系中的一个特例,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的确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时间的隔绝。
更重要的是,蒋妙月的赴台向国民党政府和台湾同胞传递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大陆方面对于两岸和平统一的诚意和决心。
1987年,在中共中央和台湾岛爱国仁人志士的努力下,国民党政府终于对两岸关系松口,大陆与台湾逐渐恢复了经贸、人员、经济上面的往来。
结语其实就蒋妙月赴台本身而言,这件事对于两岸关系并不会产生质的影响,但它的意义在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传达了希望打破两岸隔绝的信号。
这件事究竟有没有影响到蒋介石后来的决策,我们已经无从得知。
但就后来两岸恢复交流和往来、并在一个中国等问题上达成的共识来看,海峡两岸关系的确是有了明显的发展,这就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