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地、人三才位列,全靠着一灵真气流行其间,神秘莫测,随机造化。
可见,无灵不成天,无灵不为地,无灵安做人!
人为万物之灵长,因为我们具有心灵的力量。
放眼望去,大到宇宙间众星罗列,日月运转;
细细看来,小而大地上万物草木,霜露雨电,无不有其灵明的本性。
我们欣赏大自然所赋予给我们的种种灵妙时,正是在和大自然的灵性本体相沟通,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心灵的宇宙。
这就是灵感的源头!
进入其中,便会有无限的生机和灵妙,又何愁不能流芳万世呢!
关键是那一颗最最真实的心灵!
倘若我们沉醉在那功名利禄中,自然无法体会到诗意,因为诗意在于真情,而功利之心会伤害感情;
倘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体会到的只是那色、声、香、味、触、法,从而执着于尘世的境界,也就无法体会那禅机的灵妙。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本来清净,何须人为地去清扫呢!

01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唐·刘商《酬问师》
虚空本无定所,澄澈如琉璃剔透;诗境何人能至?禅心已越于诗外了。禅机总在言语外,琉璃虚空原是同。诗人叩问修行真谛,方知拈花一笑时,诗与禅早已在明月清风里悄然相融。
02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魏晋·陶渊明《形影神三首》
悠然投身于浩渺无常的生命洪流之中,不以欣喜或恐惧牵绊内心,达至无喜无惧的自在状态。五柳先生以肉身作舟,渡向物我两忘之境。这般超脱非漠然,乃是与万物同呼吸的大慈悲,纵浪翻滚中自成定海神针。
03
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唐·高适《赴彭州山行之作》
鸟儿婉转的歌声足以让人驻足聆听,林间的美景足以使人抛却世俗的机关算计,回归自然本真。山行忽逢天然止息处,鸟语林光竟成洗心泉。原来卸下尘劳只需一瞬,万壑松风自会拂去襟上功名尘。

04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唐·温庭筠《宿云际寺》
高高的佛阁溢出阵阵清香,鸣起疏磬,人也由此而进入清静的禅境。佛寺钟磬敲碎俗念,清香一缕勾连天地。温飞卿暂抛锦绣词章,在云际寺的夜色里,觅得比诗更永恒的寂静光明。
05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
——唐·李嘉祐《题道虔上人竹房》
诗人的思绪与修禅者的心境共同沉浸于竹林的静谧中,任由世间凡尘如流水般流淌而过,自守一方清净。竹影婆娑处,诗禅本同源。任他红尘浊浪滔滔,我自守着这竿青翠,将浮名换作檐角一滴清露。
06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魏晋·慧远《游庐山》
游历庐山,体味到了万物皆趣的本质,只要妙旨相同,趣味就会一样,一旦领悟,便能超越俗世的纷扰。三益指益者三友,三友又指友直,友谅,友多闻。慧远法师踏破庐山云雾,方知真趣不在寻访。只要有灵光,千岩万壑皆成菩提道场,连山鸟都充满了灵性。

07
鸥鸟忘机翻浃洽,交亲得路昧平生。
——唐·李商隐《赠田叟》
鸥鸟与白沙云天相伴,人们也完全忘掉心计,与他相亲,鸟儿和谐融洽的在空中飞翔,可亲戚朋友却彼此一向不了解。田叟垂钓处藏着大智慧:机心尽褪时,野鸥尚知亲近;利禄熏心处,故人已成殊途。
08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唐·鸟窠《无题》
何必在意这空虚不实的人生中的事情,这大千世界、人生都像是一场梦。鸟窠禅师片语道破人间戏场,教人莞尔:既知身在戏中,何妨且歌且行?梦中说梦原是大觉,最妙在欲醒未醒时。
09
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
——晋·史宗《咏怀诗》
欲望缠身只会陷入求而不得的痛苦,而无欲无求则能彻底摆脱忧虑,心境豁然开朗。史宗和尚以偈语为药,治贪嗔痴三毒。原来解缚之道不在外求,只需放下执念,便见心月孤圆照彻大千。

10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唐·德诚《拨棹歌·其一》
夜深水寒,鱼儿不再觅食,渔舟载着满满的月光归航,虽空无所获,却拥有了宁静祥和的夜晚。德诚禅师垂钓非为鱼,满船明月足慰怀。这般空明最是难得,教人悟得:有时求不得,恰是天地最大的慈悲。
11
自惭无物堪酬对,只把禅心伴月明。
——宋·释云岫《夏夜》
自觉无法以实物回馈天地恩赐,唯有秉持一颗禅心,与明亮皎洁的月光相伴。云岫禅师对月坦露赤子心,无物相赠反成至礼。原来真修行不在香火供奉,只在心似冰壶贮秋月。
12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唐·柳宗元《禅堂》
山间野花飘落寂静的小屋,其中居住着一位摒弃机巧之心的隐逸之士。柳子厚谪居处自成净土,落花为帘,清风扫榻。莫道山居寂寞,能忘机者,满目青山皆是莲花座。

13
禅心默默三渊静,幽谷清风淡相应。
——宋·黄庭坚《听崇德君鼓琴》
禅心沉静深邃如深渊,与幽谷中的清风相呼应,二者一同诉说着淡泊恬静之美。黄山谷听琴悟道,弦外之音恰是无声。三渊静水映照的,何止琴声?分明是天地间最本真的呼吸韵律。
14
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
——南北朝·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
安然处于日常生活中,等待生命的终结,顺应自然法则,安闲过日至到终老,顺应自然以达到人天合一,一切安排皆出自内心平静与接纳。谢客登高不为览胜,但求与造化同游。这般豁达非消极,实是看透风云后的从容,如闲云野鹤栖于天地掌心。
15
一点灵光随落日,万端尘事付浮云,人世自纷纷。
——宋·净圆《忆江南》
一抹灵光随着落日消逝,万般尘世烦恼皆托付给飘忽不定的浮云,人们依然在红尘中熙熙攘攘,各自忙碌。净圆法师以落日喻无常,浮云指妄念。修行不在逃世,而在纷扰中守住那点灵光,如暗夜孤灯照破千年暗。

16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宋·苏轼《和子由四首·送春》
春去花落,樱桃凋零,岁月悄然流逝,双鬓斑白的我在禅榻之上,早已抛却尘世纷扰,与世无争,心境如茶烟轻扬。东坡送春不见悲,花落榻前反成道伴。原来放下机心时,白发可作菩提树,禅榻即是莲花台。
17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唐·杜牧《题禅院》
此刻,我置身于禅院的一角,鬓发渐白,禅榻边茶香袅袅,在春风拂过的花瓣雨中,尽享片刻宁静与超脱。杜牧之暮年禅院小坐,茶烟与落花共舞。半生风流俱沉淀,唯余这缕茶香,飘过千年仍带着长安春雨的滋味。
18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
——唐·卢纶《宿澄上人院》
一旦觉悟归真的所在,无论何种崎岖山路,都无法阻挡那颗寻求真理与解脱的心。卢纶夜宿僧院得真谛,方知迷途皆因心障。待得云开雾散时,千山万壑不过脚下阶梯,直抵明月峰头。

19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宋·道潜《口占绝句》
此刻的禅心已化作沾湿泥土的柳絮,不再随春风起舞飞扬,而是坚守平静,远离世态炎凉。修行至境非枯寂,恰似飞絮落定生根。道潜和尚以泥絮自喻,道破真谛,不随波逐流者,方能在红尘深处开出自性莲花。
20
扫地焚香伴老仙,人胜连环玉。
——宋·洪咨夔《卜算子·芍药打团红》
可每日扫地焚香伴着老仙,在这样的生活里,人比连环玉活地还精致些。寻常洒扫亦通玄,心净何须觅蓬莱。洪平斋笔下仙者,不在云深处,而在扫帚起落间,烟火气里养出冰玉魂。
21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唐·王梵志《城外土馒头》
城外堆着一个个土馒头,包子的馅心却在城里。每人都须领受一个,没滋没味也没法嫌弃。人生总会死一次,不分贫穷贵贱。王梵志以俚语破生死执念,土馒头喻警醒世人:繁华盛宴终散场,黄土一抔最公平。

22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唐·李白《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
花空色不染,心与水俱闲,全身空净。青莲居士访禅院,见花见水皆见性。原来真如不在远,当下一念不染时,满池春水尽是菩提镜。
23
遇饮酒时须饮酒,青山偏会笑人愁。
——明·唐寅《无题》
逢酒当饮则饮,让青山见证我们的洒脱,即使愁绪涌来,也要笑对人生,不被它左右。唐伯虎醉眼看青山,青山亦含笑回望。这般豁达最是难得,教人恍悟,天地本无忧,愁绪原是自缚茧。
24
无为无事人,逍遥实快乐。
——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其二四六》
做一名无为无事之人,悠游自在,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源泉。寒山子敲醒名利客,无事非懒散,乃是斩断千丝后的轻盈。逍遥不在云端,在卸下重担的每一步。

25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唐·白居易《初出城留别》
我生来没有固定的故乡,心安之处便是我真正的归宿。乐天居士出长安,反在羁旅得归宿。原来故乡非地理,心若琉璃台,处处可泊万里舟。
26
静觉眼根无俗物,翛然一室自焚香。
——宋·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静观世界,眼中再无俗世纷扰,独坐一室,悠然自焚香,沉浸在超然物外的宁静之中。隐鳞洞中藏真龙,心镜不惹尘埃时,一炷清香足抵千金。这般清净非避世,实是以心为道场。
27
人生何似一杯酒,人生何似一盏灯。
——宋·白玉蟾《快活诗》
人生就像一杯酒,有时浓烈有时淡;人生又如同一盏灯,光明照亮短暂旅程,但终究要熄灭。白玉蟾勘破泡影身,却将无常酿成诗。灯火明灭间,照见浮生如露亦如电,反生大自在。

28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宋·韩韩驹《夜泊宁陵》
我只觉得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身在何处,眼前的水色与天光都是蔚蓝。夜泊悟禅机,物我两忘时,天地忽然成襁褓。这般顿悟最是妙,是似婴儿初见光。
29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唐·王维《饭覆釜山僧》
一旦悟到了寂灭的快乐,这一生都觉闲余安宁。摩诘居士饭僧归来,始知极乐不在西天。心若空山新雨过,处处可闻迦陵频伽声。
30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唐·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柳子厚晨读贝叶经,不执文字相。真味从来无字句,洞悉哲学已似春在枝头已十分。

31
高僧行道处,不受一尘侵。
——清·敬安《游金山江天寺》
高僧行走在修行的路上,他的心灵纯净如洗,任何一丝尘埃都不能侵扰其清净之境。八指头陀踏江天,步步生莲非神话。修行不在绝尘处,而在万境当前时,心如古井不生波。
32
丈室四时乐,启门万里余。
——清·虚谷《题扇面诗三首·其一》
僧人的禅房四季皆有乐,推开门户,万象尽收眼底,虽身居斗室,却能胸怀天下。虚谷和尚画扇题诗,方寸之地纳乾坤。原来芥子须弥本无别,心量开阔处,斗室可作三千界。
33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板桥写竹实写骨,嶙峋瘦石见精神。这般风姿非天赋,料想是历尽炎凉后的觉醒,柔韧才是至刚。
34
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明·莲池大师《赵州八十》
等到踏上归途才发现,一路奔波其实并无俗事挂怀,才醒悟那些辛苦跋涉的路途,不过是空耗了穿破草鞋的钱财。莲池大师笑赵州,踏破铁鞋原来痴。真佛不在灵山求,低头忽见水中天,方知枉费草鞋钱。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侵权或不当使用之处,请联系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