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涵读书】全文约2000字,阅读需10分钟
贾敏死后,林如海按照当时规矩,让林黛玉一边在家守孝,一边读书识字,为此还专门留下了贾雨村这个“家庭老师”。
没想到,贾母却派了船只前来接林黛玉进京。
林如海权衡再三,选择让贾雨村护送女儿远行。临别之际,林黛玉不愿意前往。林如海巧言安慰,硬生生找了两个理由:
一个是母亲死了,家里无人照顾她。
另一个是她到姥姥家里后,后得到更好的照顾。
就这样,林黛玉含泪上路,从此开启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1
林如海的做法有很多蹊跷之处。
林如海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作为探花郎,被钦点为巡盐御史。作为当时王朝的垄断行业的实权派人物,位不高却权力重,无论是官场还是商场,都对他尊重三分。
贾家作为四大家族之一,虽然是老牌的豪门,但经历百年富贵之后,逐渐走上了下坡路,虽然外面架子未倒,但是内囊却渐渐上来。
此消彼长中,林如海的声名远远高于贾家一族。
见的多,想得远;站的高,看得远。一个人的经历会提升一个人的见识,一个人的见识会左右他的行为。
贾家开始没落,他有能力给女儿更好的生活,也完全有理由拒绝贾母的请求,坚持让林黛玉留在自己身边。
那么,他为何还要送林黛玉进京呢?
难道是他有超前思维,如同现代人一样,想让女儿更早的接触京都生活,尽早地融入大城市生活?
或者他有过人的本领,能预感到自己生命已经走到尽头。(林黛玉一进荣国府,居住三到五年后,林如海病重,写信让她回家)所以,早早地给女儿安排了一个好去处,希望林黛玉和贾宝玉能结成百年好合。
其实不是!
2
林如海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重要权臣,作为一个与官商都有来往的佼佼者,他的见识、视野和眼光超出一般人。对于女儿的将来,他谋划的会更深、更长。但是从林黛玉的人生终局来看,他把林黛玉送进荣国府,却不是最佳选择。
封建社会,百行孝为先。这不是法规却是行为准则。
他为何能宁肯不顾孝道,而将林黛玉送入京都呢?
还是因为“百行孝为先。”
林黛玉如果不去京都,在家守孝,是林黛玉遵守孝道的体现;但是他驳了贾母的意图,坚持不让林黛玉去荣国府,则是他不顺从贾母意愿,违背了他的孝道。
两种孝道,如何选择?
送林黛玉进京,就是选择!
孝是什么?社会学者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对孝有一个深刻地解读,大意如下:
孝,就是子女了解长辈的禀性,知道他的习惯,然后顺从长辈的意愿去承欢,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求得一个心安。
这个解释对吗?
有两个人的做法与林如海的做法如出一辙。
3
在林如海生活的那个时代,在贾府这个小环境里,不仅林如海这样做,薛宝钗和王熙凤也这样做。
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贾母拿出20两银子,让王熙凤操办她的生日。
贾母询问薛宝钗想吃什么,听什么戏时,薛宝钗揣摩贾母的意图,点了贾母想吃的软甜食物,以及贾母想听的戏。原文如下:
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同样如此,尤氏在负责张罗王熙凤的生日时,王熙凤明确说揣摩贾母的意图就行。原文如下:
尤氏等送邢夫人王夫人二人散去,便往凤姐房里来商议怎么办生日的话。凤姐儿道:“你不用问我,你只看老太太的眼色行事就完了。”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
薛宝钗和王熙凤这样做的最大理由就是要显“孝”。
林如海要守“孝”。
一个孝字为何会让不同的人如此信奉为人生宗旨和价值取向呢?
贾元春省亲的原因是答案。
4
贾府渐渐没落,在这个过程中,贾元春被封为贤德妃,以皇家人的名义回家省亲,成为贾家的殊荣和四大家族的荣光。
贾元春为何能够省亲。
表面上,是皇家为了安抚贾家,展现皇家威仪,让有本事、有能力、有势力、有省亲别墅的贵妃回家省亲。
实质上,是太子为了彰显自己的孝道而做出的举动。对此,贾琏明确说过:
“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在儿女思想父母,是分所应当。想父母在家,若只管思念儿女,竟不能见,倘因此成疾致病,甚至死亡,皆由朕躬禁锢,不能使其遂天伦之愿,亦大伤天和之事。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红楼梦》第十六回)
不仅贾琏如此说,贾元春省亲结束后安慰贾母、王夫人时说道:
“不须记挂,好生自养。如今天恩浩荡,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 (《红楼梦》第十八回)
由此可知,孝,是当时最大的事,是最严的行为准则。
所以,林如海宁可不让林黛玉守“孝”,也要自己守“孝”。否则,身为重臣,位居重要岗位的他,担不起不守孝之名!
写在后面:
阅读《红楼梦》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常读常新的过程。随着个人的思考,对社会认知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对《红楼梦》文本中的人和事,也就有了不断地认知。甚至对以往自己个人观点也会有颠覆性的再认识。因此,敬请各位在阅读中,保持个人独立思考,疑问精神,批判思维。短文若能引发您的思考,乃是一大幸事。若是有不妥之处,也请海涵,毕竟只是一家之言,权当贻笑大方了。(本文依据《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红楼梦》程乙本/《红楼梦》相关内容整理推测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