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是一位默默奉献三十年,为国家打造核潜艇防御体系的功臣,人们称他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他的人生充满传奇,也充满难以言表的苦涩和无奈,究竟是什么样的责任,让他放弃个人家庭,成就国家大业?

二十世纪中期,全球局势紧张,冷战气氛浓厚,而核武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同时也让世界和平面临空前的危机。
刚刚起步的新中国,面临着来自西方强国的核讹诈与核威胁,共和国的处境异常艰难。

为了不再受制于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为了保护国家自身的安全,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启动一项意义重大的计划: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研制核潜艇。
而这个决策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是一个充满干劲的时代,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搞建设。发展科技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许多科技工作者怀着“科技兴国”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他们之中,不少人如同黄旭华那样,为了国家安全,隐藏身份,默默付出,情愿做无名英雄,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打造国家的安全屏障。
也许人们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做出的贡献会被国家永远铭记在心,他们的功劳深深地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永不磨灭。
信源:走进“老船长”的心海2025-02-16 中国军号

黄旭华在广东揭阳出生,家里是医学世家,充满了文化气息,他的父母都是医生,对他期望很高,希望他能继承家业,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但是,国家局势发生了变化,他的人生道路也随之改变,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战火烧到了他的家乡。
看到山河破碎,百姓到处逃难,黄旭华内心非常难过,他深刻认识到,只有国家强盛,老百姓才能过上安稳日子。
国家有难,人人都有责任。他因此放弃了自己原本的医学理想,在1945年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决心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

1949年,黄旭华大学毕业,同时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从那时起,他便决定将自己毕生的精力贡献给祖国的核潜艇事业。
大学毕业后,他先在上海多家单位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获得了丰富的造船经验,而这些经验的积累,为他日后从事核潜艇的研发制造工作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1958年, 黄旭华接到一份来自北京的秘密任务,要参与国家最高级别的核潜艇研发项目。

从那时起,他的名字、工作单位,甚至他所从事的研究内容,都变成了绝密信息,彻底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可以说,他的人生从此进入了保密状态。
领导说这份工作特别保密,一旦加入,几乎就与世隔绝,默默无闻一辈子,这番话并未吓退黄旭华,反而让他更深刻体会到这项工作的举足轻重和困难程度。
他清楚,接下任务就意味着长期与家人分别,甚至可能终生无法公开身份和功绩。

但他毫不迟疑,“我一定完成任务!”铿锵有力的回答,饱含着他心中浓烈的爱国之情和沉甸甸的责任感,他愿意为了国家默默奉献一生。
为了国家的安宁,为了民族的再次强大,他甘愿献出所有,哪怕是无人知晓的付出,也毫无怨言,心甘情愿。
他将个人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即使这份奉献不为人知,也不会改变他的决心,他默默地守护着国家和民族,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从那以后,黄旭华的名字在亲戚朋友的生活中成了一个秘密,他如悄无声息地工作,但他的作用却至关重要。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研发核潜艇的困难程度难以想象。
由于苏联拒绝给予技术支持,西方国家又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前进。

在那个时代,没有强大的计算机,他们只能依靠算盘和计算尺处理大量数据,夜以继日地拨打算盘珠子,这种声音伴随着他们克服一个个技术挑战。
由于缺乏现成的经验参考,他们必须通过持续探索和实验来推进工作,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重新开始,在挫折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学习。
当时的情况非常困难,我们之前只模仿苏联的潜艇造过几艘,核潜艇跟之前的潜艇完全不一样。

核潜艇长什么样,大家都没见过,更不知道里面的构造是什么样的,唯一的参考,就是从美国带回来的一个儿童核潜艇玩具模型。
为了搞定艇型这个最重要的难题,经过多次研究和计算,黄旭华最终决定,采用当时技术最先进、但也是难度最高的水滴线型艇体。
为了实现中国的核潜艇梦想,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投入工作,全然不顾吃饭和睡觉,全力攻克技术和物质上的重重难关。

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他们依靠简陋的工具和设备,最终完成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总体设计方案,为后续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真正的难关接踵而至,三年困难时期,国家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核潜艇的研制项目也险些被迫停止。
在那个吃饱肚子都成为奢望的特殊年代,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没有选择放弃,他们节衣缩食,咬紧牙关,坚持改进设计图纸,深入开展技术研究工作。

他们深信,只要不放弃努力,持续向前,就肯定可以战胜遇到的难题,最终达成目标,获得胜利。
那段时间实在太难熬了,黄旭华突然得知父亲病危的消息,内心如同火烧,可是,肩上的重任让他根本走不开,他实在离不开工作岗位。
好不容易,他终于能抽出一点时间赶回家,却发现父亲已经过世半年了,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这件事成了他心中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攻关,1970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401”艇终于成功下水!
这代表着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五个具备核潜艇力量的国家,结束了少数超级大国在核潜艇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大幅提升了中国的国防能力,同时象征着中国的核潜艇研发事业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1974年8月1日,“401”艇正式移交给中国海军,中国海军由此骄傲地步入了“核时代”,开启了新的篇章。

1983年,黄旭华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责任更加重大了,1988年,为了测试核潜艇的各项性能,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潜水试验。
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试验,之前美国的一艘核潜艇就曾在类似试验中沉没,让这次试验变得更加令人担忧。

面对如此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当时已经64岁的黄旭华仍然坚持要亲自登上潜艇,他态度坚决地表示:“所有的设备材料没有一个是进口的,都是我们自己造的……我亲自下水,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他想用实际行动保障试验的顺利进行,确保核潜艇的安全。
为了安抚团队成员的紧张情绪,增强大家对科研项目的信心,黄旭华决定亲自与团队一起进行深潜试验。

在深海的压力作用下,核潜艇的船体发出令人担忧的声响,仿佛随时可能出现危险,但黄旭华表现出非凡的镇定和自信,他沉着冷静地指挥着核潜艇持续下潜,最终成功突破了设计深度,创造了中国核潜艇研制的辉煌纪录。

他以身作则的行动,完美地展现了“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以及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家精神”。
1986年,经历了整整三十年的杳无音讯后,黄旭华终于盼来了回家的机会,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那时,他的母亲已经93岁高龄,饱受疾病的折磨,记忆力也大大衰退,几乎辨认不出眼前的亲人。

黄旭华抑制着激动的心情,用颤抖的声音喊了一声“妈”,听到这声呼唤,年迈的母亲在混沌的记忆中,慢慢地回忆起眼前这位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正是她日夜牵挂、魂牵梦萦的儿子。
分别多年的母子终于重逢,两人紧紧相拥,喜极而泣,场面十分感人,但出于工作纪律的约束,黄旭华仍然不能对母亲细说自己具体的工作内容,只能反复宽慰母亲。

直到后来,他的母亲无意中在一本杂志上发现了关于黄旭华以及他参与研制的核潜艇的报道,这才恍然大悟,明白儿子这些年来究竟在默默奉献着什么。

她为儿子感到骄傲,也深深地为儿子所做的决定感到自豪和欣慰,在某种意义上,这弥补了黄旭华在父亲去世时未能好好尽孝的遗憾,让她的内心得到宽慰。
进入21世纪后,黄旭华老先生得到了许多荣誉,包括代表国家最高荣誉的“共和国勋章”以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即使获得如此高的成就,他仍然非常谦虚和平和,他把大部分奖金都捐给了科研单位和学校,成立了“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希望以此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科技事业,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他还经常去学校做报告,用自己特别的人生经历,给孩子们讲爱国奉献的精神,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科学的希望,点燃爱国的热情。
笔者认为
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和儿子,他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许多美好品德和高尚精神。
他的人生,展现了忠诚与孝道难以兼顾的真实困境,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他为了国家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可能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留下了遗憾,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他的选择和经历,代表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共同命运,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