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工学院的“大学梦”,又双叒叕被推到了台前。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迹可循——盐城市政府已经在“十四五”规划里明确支持,校长也在公开场合表态,更名大学,冲击博士授予单位。
听着是不是挺劲爆?但别急,咱们来掰扯掰扯,这条路,真不是那么好走。
苏北高校“升级战”已经打响多年,淮安的淮阴工学院更名“淮安大学”已经稳稳推进,而盐城工学院这边,也在拼命向上。可是盐城工学院到底改成什么名字?是“江苏工业大学”,还是坚持地方特色,搞个“盐城大学”?这事争议不小。
01
咱们先来说“江苏工业大学”这条路。
如果成功更名,盐城工学院的品牌效应会大大提升,能够吸引更多苏南、苏中地区的学生报考。挂上“江苏”二字,听起来就比“盐城”更有全国知名度。
更何况,“工业大学”这个名称,也能凸显学校的工科优势,未来在科研、企业合作方面,可能更容易获得资源倾斜。
“江苏工业大学”这个校名能否获批?
地方的高校,如果想挂“江苏”二字,必须有足够的学科实力和行业特色。比如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全国有名,江苏大学,机械和农业工程全国领先。
而盐城工学院虽然有4个ESI全球前1%学科(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相比之下,还没有形成绝对的行业影响力。如果想走“江苏工业大学”这条路,盐城工学院得在学科建设上更进一步,至少要拿下博士授予权,才更有底气。
02
再来看“盐城大学”这条路。
从逻辑上看,盐城工学院如果改名“盐城大学”,确实顺理成章,盐城本身没有一所冠名“盐城”的大学。如果成功,盐城工学院就能像扬州大学、南通大学那样,发展成一所综合性大学,涵盖工、理、文、管、医等多个学科。
问题也很明显——盐城工学院主打工科,要转型综合性大学,难度不小。目前,盐城工学院虽然有69个本科专业,但大多数还是偏向理工科,要想成为真正的“盐城大学”,还得补齐人文社科、医学等短板。
盐城工学院更名的关键不是“叫什么”,而是“有没有实力支撑这个名字”。
03
高校更名并不是“换个牌子就能起飞”,更重要的是内在实力的提升。
咱们看看那些成功更名的高校,江苏海洋大学的案例最典型——改名后,学校在招生、科研、学科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录取分数线直线上涨。前提是,它的海洋学科本来就有一定基础,改名只是顺势而为。
盐城工学院真正要做的,不是纠结名字,而是提升实力。如果未来能成功获批博士授予单位,学科建设更上一层楼,那无论是“江苏工业大学”还是“盐城大学”,都会更有底气。否则,光改名字,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