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凌迟被杀,其贴身侍卫滴血发了三个毒誓,后代执行了393年

梦中你相遇 2025-01-10 10:43:44

在北京东花市斜街的52院,这个并不起眼的地方,住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老人,她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常年守着一方墓碑。

守墓人,这是一个往往常见于小说之中的角色,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便是那些王侯将相的坟墓,也往往早已无人看守,只是静静地留在那里,但东花市斜街的这座墓,已经被守了近四百年,传到佘幼芝这里的时候,已经是整整第17代人了。

曾有前来采访的美国记者惊叹道:

“我们美国从立国到现在不过两百多年,而你们一家人却为一座墓守了四百年,这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而如果要问佘家为什么能如此苦守几个世纪,那必然要从墓主人的名字说起。

袁崇焕,生于1584年大明万历年间的广西藤县,祖籍广东东莞,他生在一个商人家庭,条件不错,但是社会地位不高,所以年幼的袁崇焕努力读书,在二十三岁那年便在全省统考中拿下了举人。

但是在那之后,袁崇焕在科举之路上接连碰壁,连续四次落榜后才在万历四十七年考中了进士,而且在分配工作的时候还被耽误了一年,之后才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福建邵武知县。

在这个偏僻的小地方,袁崇焕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熬了三年任职期满以后便回京城报告了,在考核当中,他的成绩平平,按道理只能继续回福建熬资历,但他运气非常好,被时任的都察院御史看中,竟然直接留在京城,充当了兵部职方司的主事,这是他命运的转折。

就在不久之后,后金开始大举入侵辽东,明军被打得一溃千里,边疆迅速告急,在朝野上下一片哀叹之声的时候,袁崇焕站了出来,主动要求去守辽东,这在当时几乎是个找死的活。

于是袁崇焕很快被任命为正五品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他披挂上马,远赴辽东就任,此时他还只是个无名之辈,孙承宗、熊廷弼才是众所周知的猛将。

但随着时间来到四年之后,也就是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带领着自己几乎全部的精锐部队发起了进攻,后金的骑兵如狂风一般袭来,所过之处根本没有人能抵抗他们的铁蹄,直到他来到宁远城下。

此时的努尔哈赤有着13万铁骑,而宁远城中的袁崇焕只有孤立无援的一万多名守军,所有人都觉得他必败无疑。

但在开战的前一天,袁崇焕召集了所有将士,咬破手指写下血书和他们一起立誓——必然战至最后一人。

宁远之战随即爆发,明金双方都以最大努力互攻,战斗极其惨烈,他们各种招式几乎用尽,在城门上下死伤无数,但明军仍然将宁远死死握在手里。

而战斗持续到正月二十五号这一天的时候,城墙上一门红衣大炮猛然开火,炮弹竟然直接击中了后金的黄龙帐,后金军队很快开始撤退,这样是他们第一次撤退。

袁崇焕胜利了,他得到了宁远大捷,而且在七个月之后,他还得到了努尔哈赤去世的消息,他立即引军向前,一举收复了200多里的失地。

此后,后金改元建立大清国,但始终无法突破袁崇焕等人建立的宁锦防线,于是皇太极率军长途绕袭,直奔北京城下,袁崇焕紧急狂奔赶回京城防守,将清军死死抵在了城外。

皇太极迫于无奈便只能用计,而此时袁崇焕虽然功劳在外,但他和崇祯皇帝的矛盾已经非常激烈,皇太极散布出他要谋反的消息后,同时因为袁崇焕和朝中很多大臣关系不好,所以有不少人纷纷上书推测清兵就是袁崇焕放进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很快便生疑,下令将袁崇焕关押入狱,而早年间大太监魏忠贤倒台时,袁崇焕也参与了其中,此时阉宦残党们便积极发力,很快给他定下了两条死罪,最终甚至对他处以了千刀万剐的极刑,地点正是在北京的东花市斜街。

袁将军死后无人敢上前,只有他部下一员名为佘明德的贴身骑将侍卫,冒着被诛九族的风险,于崇祯三年八月十七日夜(袁崇焕死第二天),偷回了被高悬在广渠门示众的那颗人头,然后在自己院子东北角挖了一个坑,将袁将军头颅置于其中,并建了一座小墓。

此后,佘明德就几十年如一日为袁将军守墓,一直到他年事已高,弥留之际,对家人留下了严苛的遗嘱:

一、不许离开京城,守墓世代传承下去;

二、不许为清朝官员;

三、不许不读书。

——顺德教育局编《顺德历史》(《中华袁氏专刊》、《中华姓氏谱》、《南方日报》同载)

就这样,佘氏一族开始了自己的守墓生涯,但没有人知道,他们这种看似简单且很容易断代的传承,最终竟然变成了一个奇迹。

由于袁崇焕是抗清名将,所以在清政府统治时期,佘家从不敢将秘密对外泄露丝毫。

直到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时候,乾隆皇帝下旨为袁崇焕平反,欲给佘家晋升爵位,但被当代长子断然拒绝,于是皇帝只好拨款为袁将军之墓以及佘家先祖的墓全部重新修缮。

时间很快又过去了近百年,到了晚清时候,袁将军之墓已经逐渐无人问津,因为相关的情况,民间其实没有太多人知道,还是唯有佘家依旧在坚守。

一直到了民国四年(1915年),在康有为的呼吁下,将北京左安门广东新义园,也就是袁崇焕当年的指挥部,更名为“袁督师庙”(袁祠),西墙刻有康有为的《明袁督师庙记》,也是在这之后,袁崇焕将军之墓和佘家百年守墓的故事才逐渐流传开来。

佘家虽然常年守墓,但其实代代人才辈出,所以生活条件并不算差,家中颇有些资产和田地,但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当代佘家主事很快便将几乎所有田地、林地乃至房产都无偿上交给了国家,生活一落千丈,只能领政府救济勉强维持。

而到了50年代初,北京市一些地区寺庙停办,为完善交通,解决住房和人流问题,一些古建筑面临迁移的风险。而离天安门不到五里地的袁墓,也正在此列。

最终,书画艺术家叶恭绰给中央写信,建议袁墓保留,将袁崇焕的气节和精神昭示后人。毛主席看到信件后立即表示同意,并且中央还对袁崇焕之墓与祠进行了合并。

当时间来到这里的时候,佘家负责守墓的人已经传到了第16代,但真正体现了当年先祖精神的,却并不是门房长子,而是他的一位堂妹,佘幼芝。

佘幼芝本来和守墓并无关系,因为她不但是女子,而且是佘家外家人,只是在24岁母亲去世后,就只能跟随着堂哥一家人生活,也因此成了守墓的一分子。

当时的佘幼芝在当地一家工厂里上班,一年之后,她经人介绍,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青年结婚,此人名为焦立江,是管理处的干部,他对妻子很好,婚后只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两人搬到新房子里去,因为成天呆在墓边,谁都不免有些发怵。

但这件事让佘幼芝火冒三丈,当即就要与焦立江离婚,他吓了一跳,仔细问清缘由后这才了然,心中不免升起敬佩之情,并向妻子保证今后再也不提搬家的事情。

而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不久以后,“破四旧”的年代,袁墓也遭到了波及,受到了不小的毁坏,佘幼芝的堂哥作为守墓人,眼睁睁看着祖辈守护数百年的东西受到如此待遇,而且自己一家人也遭了许多罪,在万念俱灰之下破了祖训,收拾行李离开了北京。

临行前,他想要将佘幼芝也带走,但后者只流着泪说了一句:300年了,不能让祖辈的传承折在我们这里。

于是在这以后,佘幼芝便成为了袁墓第17代守墓人,也打破了祖训,成为了唯一一个女性守墓人。

风波结束后,什么也没留下,而此时势单力薄又无什么钱财的佘幼芝根本没法再将袁墓重修起来,她只能拼尽全力四处奔走、呼吁,希望能得到社会的帮助,希望更多能够为袁崇焕这位民族英雄做些什么。

几乎所有能想到的地方佘幼芝都走了一遍,而且她同时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和婆婆。

经过了很多年的坚持,在1984年时,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袁崇焕祠、墓和庙为文物保护单位。

到了1992年时,整个袁崇焕墓在北京市文物部门的拨款之下,得以全部重修完成,这一天佘幼芝在墓前嚎啕大哭,央视记者端着摄影机拍下了这穿越百年时光的动人一幕,在首都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要知道,为了守墓,佘幼芝一家人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种生活是平淡而艰苦、不足为外人道的:

当初焦立江作为干部,原本有一栋很好的分配住房,但佘幼芝坚持守祖训而不肯搬迁,一家人只能住在一间改造的、仅20平方米的小屋内生活了很多年。

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事,两口子吵了很多次,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连离婚协议书都签好了,但最终这家人还是在英雄精神的鼓舞下度过了难关。

此时袁墓和佘家的故事早已闻名全国,甚至传到了海外,来自各地的敬佩之士踊跃为佘幼芝捐款,而这笔钱都被她极其详细地记录在了自己的账本上,无论如何贫困,家中任何人不得动用一分一毫。

佘幼芝只剩下了唯一的一个心愿,就是将袁祠也重新修缮起来,然而这个愿望很快实现——几年后,北京南城的广安大街工程结束,市政一口气将袁祠和袁庙全部完整修复并作为景点对外开放。

令她更加欣慰的是,自己的一对儿女虽然各自有事业,但都对母亲郑重许诺,将在她百年之后接过她手里的担子继续守墓。

只是在2003年1月,东莞政府新建了一座袁崇焕纪念园,想请佘家派人前去参与开放活动。

佘幼芝的儿子焦平乘车时,但竟然在中途因车祸而遇难,佘幼芝悲痛欲绝,但最终竟仍将儿子的骨灰送到了东莞,葬在了袁崇焕纪念园旁边。

焦平故去后,佘幼芝还将领到的肇事赔偿金,全部捐给了纪念园。如今,纪念园内袁将军墓前,还有一座焦平的雕像。

2020年8月12日,年迈的佘幼芝老人因病在北京去世,她走完了自己这漫长、平淡却传奇的一生,也让世人看到了如此一位守护千古忠魂的家族,拥有着一份令天下动容的忠义精神。

佘幼芝离世后,守墓工作就交给了老人的女儿焦颖,焦颖也表示:

自己不会忘记母亲的嘱托以及佘家祖训,这份守墓工作将永远传递下去……

0 阅读:183

评论列表

廖家十三少

廖家十三少

5
2025-01-14 10:49

义士

梦中你相遇

梦中你相遇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