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赏析

川雪诗逸人生 2025-01-31 10:16:41

唐朝、五代咏梅诗词赏析(10)

杂诗

唐朝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住孟津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强烈的乡思,因此作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这是一首思乡诗,通篇运用借问法,完全以问话的口吻,用白描记言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感情,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与风物景色的思念。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前两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以一种朴实自然的语言,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浓烈乡思的急迫心情。“故乡”这个词先后出现两次,体现出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牵挂,流露出一种孩童式的亲切纯真。久居在外的游子,见到故乡的亲友,最先渴望知道的就是家乡的人情世事。诗人只用白描手法记言,就把特定情况下的情感、心理、神色、语气等生动地表现出来,且用笔俭省,足可见诗人功力之深厚。

后两句运用了留白的手法抒发情感。前两句诗人只是笼统地以“故乡事”来设问,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关于“故乡事”,初唐诗人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看似有悖寻常情理,其实正好相反,对故乡人、物的关切越深,越不知道先问谁,千言万语只凝结于一个与自己关系最近的物上。而最令诗人亲切怀想的,是花窗前那棵梅树开花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脱俗的品性。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于是,“寒梅”便被诗化,便成了故乡的象征,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同时,诗还省略了对方回答的内容,因为开或未开已不太重要,都同样会激起“我”对故乡的更多思念。正因如此,才言简意丰,余味无穷。

这首诗表现诗人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诗人寓巧于朴,运用典型化的技巧,如叙家常。

王维(约公元701—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于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他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后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宋代文学家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转自王传学《感受梅花诗意美——咏梅花古诗词赏析》,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0 阅读:2
川雪诗逸人生

川雪诗逸人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