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外国话语权!这家年赚34亿的隐形巨头要上市了

蒋东文 2022-06-10 17:26:27

这家企业靠一根数据线年赚34亿,如今还要上市了!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今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已经充斥在大家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说到电子产品,就离不开充电线和数据线。作为电子产品的配件,充电线和数据线近年来的需求量也呈现出逐年增高的态势。

这不,这家仅靠一根数据线起家的企业,如今也要IPO了!

近日,根据深交所披露信息显示,绿联科技向深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创业板IPO,并计划募资15.04亿元。

说到绿联这家公司你可能并不熟悉,但你一定使用过它的产品。招股书显示,绿联主营3C消费电子产品(3C指电脑、通讯和消费性电子三大产品),主要涵盖传输类、音视频类、充电类、移动周边类、存储类五大系列。目前市场上包括苹果、华为在内的很多大牌电子产品的数据线、充电线等配件都是由绿联所生产并供应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3C数码配件这个行业中能将自己做上市的并不多见。也是因此,此次绿联冲击创业板也成为了吸引了整个行业的目光,成为了行业中的焦点。

打破国外行业话语权,用25万干出一家上市公司!

和当时很多年轻的追梦人一样,2007年刚大学毕业的绿联创始人张清森便只身前往深圳,进入了一家港资企业从事外贸业务。

两年后,看中了3C配件代工生意的张清森拿着25万的积蓄选择辞职创业,开了一家数据线代工、贴牌的小工厂。

随着国内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张清森也吃到了红利,工厂也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但2010年一件突发的事件后,却让张清森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认知。

当时,由于在3C配件这个领域国内厂商们并没有定价的话语权,话语权全部掌握在国外的品牌商们手里。不仅如此,整个行业生产使用的都是“公模”,因此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LOGO不一样外,其他全是一模一样的,丝毫没有技术门槛。

也是因此,当时就有国外的品牌商为了拿到更低价的产品,采用恶意竞争的手段拉低产品价格。面对这样的境遇,张清森敢怒不言语,毕竟一旦不接受降价,所有的产品都将压在自己手里,最终把自己熬死。

也正是这件事之后,张清森意识到继续做代工、贴牌不仅没有出路,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哪一天就被市场淘汰了。于是,下定决心的张清森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绿联/Ugreen”,试图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差异化道路。

绿联成立之初张清森发现,虽然当时像绿联这样的3C配件公司在深圳到处都是,但大家都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这导致国内3C配件的供给长期得不到满足。也是因此,张清森决定将以国内市场的3C配件供应成为绿联的突破口。

2011年7月,在张清森的带领下,绿联启动了天猫店,开始发力电商平台。

为了更符合国人的使用习惯,当时绿联打破了市场上1.8米线的规格标准,开始生产各种长度的数据线和充电线,并根据国人的充电多需求推出了排查+USB充电口的套装产品。

而很显然的是,绿联在产品上的这种小创新却彻底击中了消费者的痛点需求。也是因此,仅仅创立一年后的绿联营业额就超过了6000万!

2014年,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的绿联又通过亚马逊进入了海外市场,并复制了绿联在国内电商上的成功经验,入驻亚马逊仅半年的绿联单日的销售额就超过了2万美金。

之后又相继拿到了包括苹果和华为等知名厂商的官方认证,成为了他们的供应商。有了这些知名品牌的背书,绿联在国内外市场的品牌力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在国内外3C配件领域为自己的品牌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绿联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20.45亿元、27.38亿元、34.46亿元,净利润分别是2.2亿元、2.87亿元、2.76亿元。

缺乏核心技术,未来依旧面临严峻的挑战。

虽然长期以来,绿联的产品主要采用自主研发、外协成品采购为主的生产模式,但在传输类产品这类公司但核心产品,外协成品采购依旧是主要的生产模式。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绿联科技外协生产金额占比一直高达75%!

虽然,近年来绿联一直在尝试自建工厂以提升产能,但因为3C产品迭代周期快,因此对自建工厂产品质量和价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产能难以通过自建工厂提升。相反,自建工厂的模式还增加了绿联对上游供应商的费用支出。

也是受制于这种外协生产金额占比较高的影响,近年来绿联的净利润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根据招股书显示,由于采购和材料成本的上涨,企业利润增长也遇到了瓶颈,2021年净利润同比下降3.8%。

除了在生产模式上受到外协生产比较高的影响外,在核心技术的掌握上也十分匮乏。数据还显示,绿联科技共有693项专利申请信息,其中516项为外观专利,发明专利仅有30项。行业内在评估专利技术质量时普遍看重发明专利,可见绿联存在专利含金量略显不足。

而这些也相应显示在了绿联在研发费用的投入之上。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绿联研发投入分别为0.64亿元、0.95亿元和1.5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17%、3.47%和4.54%。

从研发投入数据上可以看出,绿联的研发投入远低于行业平均水。不仅如此,在研发人员的占比上,绿联也远低于同行业。数据显示,绿联2503名员工中研发人员仅有565名。

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如果绿联想要在国内3C配件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加大科研和投入仍是最有效和最实际的做法。

很显然在电商红利时代下,绿联成功把握住了流量,树立了品牌。但在3C产品快速迭代的今天,绿联更需要的是用更具性价比、更优秀的产品再一次证明自己。

0 阅读:516
蒋东文

蒋东文

投资家网、正商参阅创始人,《黑天鹅时代的商业逻辑》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