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印度独立后,英迪拉·甘地这个名字始终与"强权"二字紧紧绑定。
作为开国总理尼赫鲁的掌上明珠,她不仅接过了父亲的政治衣钵,更以雷霆手段在男性主导的政坛中杀出一条血路。
有人说她是印度的救世主,也有人骂她是冷血的独裁者。
强制绝育的计划生育政策,更是让底层百姓恨得咬牙切齿,这一切究竟怎么回事?
政坛新星1917年1月14日,英迪拉出生在印度的一座政治世家。

她的父亲,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是印度的开国总理,而她则是家中的独生女。
从她懂事起,尼赫鲁便时常带着她出入政界,讨论国家大事,令她耳濡目染,政治理念与国家命运早已深深刻印在她心中。
在父亲的教导下,她接受了最好的教育。
尽管印度的社会在当时对女性并不宽容,但英迪拉却凭借父亲的支持,能够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她在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接受了西方现代化的熏陶。

12岁时,英迪拉已展现出作为一名政治家的天赋。
她组织了一个名为“猴子队”的小团体,带领一群小伙伴为国大党做宣传工作,分发传单、贴标语。
20岁时,她已开始在父亲的身边参与一些正式的政治事务,甚至代表父亲与各国使节进行沟通。
随着尼赫鲁日益年老,英迪拉逐渐接管了更多的政治事务。

1959年,英迪拉被推举为国大党主席,成为了党内的核心人物。
1970年,尼赫鲁的去世,英迪拉执掌大权。
刚刚上任时,印度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党派之间的分歧、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以及日益复杂的国际关系。
刚上任不久,她便决断性地实施了一系列国有化政策,特别是针对印度国内的大型银行。

她的目的是通过国有化来重塑印度的经济基础,使得国家的资源不再被少数富裕阶层垄断,而是能够惠及更广泛的人民。
在1974年,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压力和资源短缺的问题,英迪拉决定推行一项极具争议的计划——强制性节育政策。
400万男性的强制绝育政策1970年代初,印度面临严峻的人口问题。

作为全球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印度长期遭受资源短缺、贫困和环境压力的困扰。
如果不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国家的经济发展将面临极大的挑战,社会秩序将更加难以维系。
英迪拉·甘地决定采取果断措施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生育问题。
因此,她在1975年发动了大规模的节育运动,这项政策的核心便是强制性结扎。
虽然这一政策名义上是为了减缓人口增长的压力,确保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但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暴力手段和对民众基本权利的侵犯,却将其推向了风口浪尖。

政策要求地方政府在最短时间内对大量男性进行绝育手术,而这些手术并非自愿进行。
地方官员通过施压、威胁,甚至是诱骗,将大量贫困男性送往手术台。
有些人因不堪重负选择逃避,却仍然在迫于社会和法律压力下被抓捕,强行带往医院。
许多男性被迫接受绝育手术,他们是社会中的最弱势群体,往往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贫苦农民,甚至是无依无靠的单身男子。
这些人在面对政府的强制措施时,无力反抗,只能顺从地接受这一“惩罚”。

更令人震惊的是,由于手术条件简陋、医疗资源不足,许多男子在手术中遭遇了严重并发症,甚至因感染等原因死亡。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在这次强制节育行动中,约有400万人被迫接受了结扎手术,且因手术引发的死亡和并发症,导致了数千人的死亡。
这一行为迅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愤慨,尤其是那些受害的底层民众。

许多人认为,政府在施行这项政策时,并未顾及到民众的基本需求和尊严,政策的执行方式充满暴力和粗暴,根本没有为普通民众提供平等选择的机会。
随着抗议声浪的不断升高,尽管政府不断试图为这项政策辩护,称其是为了解决印度人口过多、资源不足的长期问题,但这一回应显然无法平息愤怒的民众。
印度社会的分裂愈加严重,尤其是在一些地方,贫困群众的愤怒演变成了暴力抗议,社会局势变得极为紧张。

反对党也纷纷借此机会攻击英迪拉的政策,指责她通过强权手段侵犯人民的基本权利。
虽然印度人口在短期内有所下降,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印度面临的资源短缺和经济困境。
反而,这项政策加剧了社会的不满情绪,并引发了大规模的政治动荡。民众对英迪拉的反感逐渐积累,成为她政权稳固的最大隐患。
与此同时,英迪拉的个人形象也发生了剧变,她曾被视为一位铁血女强人,凭借其坚定果敢的政治手腕赢得了国内尊重。

这项强制节育政策的实施,让她的形象急转直下。
许多人开始将她称为“毒妇”,认为她的政策冷酷无情、违背人道。
民众对她的支持迅速下滑,越来越多的抗议活动和示威游行成为印度街头的一道常见风景,英迪拉的执政基础开始动摇。
最终的背叛印度是一个宗教多样性的国家,除了印度教,还有大量的穆斯林、基督徒以及锡克教徒。

锡克教在印度的地位尤为特殊,尽管锡克教徒只占印度人口的2%左右,但在社会中,他们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早在1970年代末,锡克教徒就开始要求更大的自治,甚至有一部分激进分子提出希望锡克教能从印度分裂出去,建立一个名为“卡利斯坦”的独立国家。
1984年6月,英迪拉最终下令发动军队进攻金庙,实施代号为“蓝星行动”的军事行动。
在强大的印度陆军攻击下,金庙内的锡克教徒顽强抵抗。

印度军队与锡克激进分子展开了激烈的冲突,双方伤亡惨重。根据印度政府的官方统计,约有464人死于此次冲突,其中大部分是锡克教徒,而印度军队也付出了92人的生命。
尽管英迪拉政府宣称这一行动成功地消除了锡克教分裂势力的威胁,但金庙的惨烈血战彻底加剧了锡克教徒对她的仇恨。
四个月后的那一天,英迪拉早晨像往常一样准备处理政府事务。
就在她走出办公楼,准备去办公室时,她的两名锡克教徒警卫悄悄靠近,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的枪口对准了她。

在几秒钟的时间里,30多颗子弹击中了她的胸膛,瞬间让这位印度铁娘子倒在了血泊中。
这次刺杀的凶手,是英迪拉亲近已久的两名锡克教徒警卫——贝哈尔·辛格和桑贾夫·辛格。
虽然他们曾是她身边的亲信,但金庙事件后,他们的内心深处种下了不可磨灭的仇恨。
金庙事件中,英迪拉命令印度军队进攻锡克教的圣地,导致成千上万的锡克教徒丧命,也让锡克教社区在印度感受到了深深的背叛。

英迪拉·甘地的死,迅速在国内外引发了震动,她的支持者愤怒、悲痛,认为她是被无情的仇恨所击倒的英雄;而她的反对者,尤其是锡克教徒,感到仇恨与复仇的情感终于得到了释放。
尤其是在她的葬礼上,爆发了大规模的骚乱与暴力,许多锡克教徒的家园被袭击,民众间的对立情绪进一步加剧。
英迪拉的儿子,拉吉夫·甘地,在母亲的死后迅速接任总理职务,虽然拉吉夫一度试图恢复秩序,但他始终无法摆脱英迪拉遗留下来的裂痕。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