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古人的智慧之语,无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书不能仅停留在纸上,更要亲身实践,去接触真实的世界,增长见识。
这样的学习观念,在伟人的青年时代就已经付诸实践了。当时,这位年仅二十多岁的学子,常常对人说:“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力求周知社会。”
因此,他常常走出校门,踏上游学之路。而1917年的那个暑假,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游学”。
他与同窗好友萧子升一同踏上了这段旅程,两人身无分文,只带着两件换洗衣裳和一把雨伞,全靠给人写对联来解决生计。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游历了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五个县,行程近千里。
他们用心观察、考察,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风土人情,为日后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段游学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当他们游学到安化县时,特意去拜访了当地的文化名宿夏默庵。这位六十四岁的老先生,曾就读于前清的“两湖书院”,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然而,当他们前去拜访时,却吃了闭门羹。
夏默庵老先生是传统教育的读书人,性格高傲,对于前来拜访的两位游学先生并不理睬。但伟人并没有放弃,他深知后生拜见先生需要耐心和诚意。于是,他多次前去拜访,终于在第三次时见到了这位故意避而不见的老先生。
然而,夏默庵老先生对他们的到来仍然表现得极不耐烦。他拿起笔,在纸上挥毫泼墨,写下一个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这句上联看似在问春天何时到来,何时离去,实则暗含深意,耐人寻味。
伟人何等聪明,他瞬间明白了夏老先生的弦外之音。这位老先生是在抱怨他们大清早就来打扰他的清静,扰了他的雅兴。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或许会识趣地告辞,换个时间再来。但伟人却不同,他不仅没有离开,反而针锋相对地给出了一个绝妙的下联。
只见他在纸上写道:“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这句下联运用了《晋书》中的典故,巧妙地对上了夏老先生的上联。
他用青蛙的叫声来回应鸟儿的啼鸣,反问这叫声是为公家还是为私家?既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知情识趣的领悟力,又让夏老先生刮目相看。
夏默庵老先生看完下联后,连声称好。他对这位年轻人的不卑不亢和卓越才学感到叹服,心中的轻视之意也烟消云散。他热情地招待了二人,不仅请他们在家中住宿吃饭,还拿出自己毕生心血著成的作品与他们交流。
两人从此成了忘年交,临别时夏老先生还赠送了八块银元作为旅费。
那么,“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这句上联,你能想到什么绝妙的下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