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个老期货问我,说苹果期货这个品种交割双方都是亏钱赚吆喝,为啥还要这个品种存在?
是这样的,苹果期货在上市初期,或者上市前吧,其目的就是通过期货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试图通过提高标准来倒逼果农和产业提高苹果质量,生产更多的优质苹果。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不是优先考虑的问题。可是,上市以后,事与愿违,苹果这个产业并没有实现现代化的转型,大部分的苹果还是来源于果农种植,果农种植基本处于最原始的家庭作坊管理阶段,质量很难保证,管理的好质量就好,管理不好,质量就差。集团化的商业种植,成本极高,做几年试验基本都倒闭了,比如矮化密植的苹果就是这样,高成本低回报,性价比太差。大部分苹果下树以后,没市场,就卖不上钱。加上这几年众所周知的原因,消费环境发了很大变化,苹果的春天和现代化没来,反而是江河日下,苟延残喘,产业种植热情大大降低。
整个苹果行业产能和这几年的消费情况来说,其实是过剩的,想通过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几乎无法实现。这也就导致了期货上这个品种的尴尬,交易所想通过提高标准来拉动产业升级,没成想,这个么高的标准,压根不符合苹果现货市场的交易规则。苹果交割,排除盘面盈利,多空双输。空头要想交割,必须要去果农手里收货,收到货以后,还要各种分拣和整理,费用不低。排除一些企业机械化或者更低的人工。做成交割品以后,成本每吨上升1500元以上再正常不过了。多头要接货,其实也是吃亏的,接到的货,平白无故多了1000多的价格不说,还要有销售渠道,否则烂在手里就麻烦了,尤其是现货市场偏熊的话,清明以后,天气变暖,苹果根本保存不了多久,搞不好烂掉价值归零都是正常的。所以搞得苹果交割,排除一些利用政策和关系优势有获利外,参与交割的都是叫苦不迭,完全占到便宜的几乎没有。
前几年,我提出了这个问题,有一些多头还真利用这个漏洞,多次逼仓,屡试不爽,导致参与交割的产业怨声载道。甚至有的产业时而逼空时而逼多,利用规则玩得游刃有余,不少人被割了韭菜。当然,这样的问题广而告之以后,大家都知道了,交易所不能视而不见,结果就是交易所不断调整交割规则,大致方向就是降低交割标准。问题是,这种调整,并没有根本上改变苹果交割存在的问题,只是减少了逼仓而已。
按照我以前的看法,苹果这个品种真想规避交割上的多空双输这个问题,就应该按照市场交易原则交割,没必要提太高的标准。交割标准可以设为一级果,特级果升水交割,二级三级贴水交割,贴水交割的费用根据质量设置贴水标准。比如一级果交割,检测后的不符合一级标准,直接就根据质量容许度等标准,贴水给多头就行了。当然,交割上,人性偏恶,都喜欢用最低标准来试探交割的态度,其实这个更好解决,提高贴水幅度就行了。如果检测是二级果,直接贴水2000甚至3000,鉴定为三级果,直接贴水5000,甚至10000都可以,也就说如果空头想以次充好,直接让他在交割中亏本就行了。这样既减少了逼仓,贴近了现货,又遏制了空头的不良企图。
问题在于,苹果期货涉及了太多的利益方,有些人就是想通过规则,利用规则玩收割游戏,最后达到操纵盘面价格的目的。所以啊,很多不再参与这个品种,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