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1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闫起磊
临近春节,正定古城里的年味越来越浓。南城门城墙上,工人们正加紧安装、调试形态各异的花灯。龙年春节火爆出圈的正定灯会今年将继续上演,为市民游客奉上一场新春“盛宴”。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北正定,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是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素有“燕南古郡、京师屏障”之称。有着1600多年建城史的正定,文物丰富,文脉绵长,“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建筑古迹“九朝不断代”。
夜晚正定古城广惠寺华塔。新华社资料片
从南城门城楼眺望,正定古城轮廓线、天际线一目了然,最为抢眼的则是造型奇特的广惠寺华塔。此塔始建于唐代,塔身高33米有余,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在我国古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评价:“若由形制上看来,这华塔也许是海内孤例。”
华塔上半部有各种繁复的花饰,八角八面的布局上交叉塑有力士、海兽、狮、象、佛、菩萨等艺术形象,造型生动传神、排列富有韵律,远远看去好像巨大花束,故名花塔。古时“花”“华”通用,故得名华塔。华塔还可供人登塔远眺,乾隆皇帝曾多次驾临并题诗,至今塔上还保留有宋人题刻和金人墨书。
历经千年沧桑,今天,华塔下的灰瓦红墙,早已成为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网红”背景墙。华塔外的生民街上,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繁华热闹。
不过,驻足欣赏华塔绝美风采的万千游人,或许并未注意到,华塔附近还有一座烈士纪念碑。华塔得以完好存世,离不开这位“护塔烈士”。
华塔曾历经战火,解放正定战役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就发生在华塔附近。1947年春,国民党军集中兵力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晋察冀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精神,决定发起正太战役,战役开始前,中共中央军委领导要求“一定要设法保护正定隆兴寺等一批文物古迹”。
1947年8月24日凌晨,第二次解放正定战役打响,时任副团长的赵生明率战士突袭进城,残敌逃入广惠寺华塔负隅顽抗,据守华塔二层平台,居高临下扫射。此时若用重武器,清除残敌易如反掌,但古塔也将毁于一旦。赵生明果断命令不用炮轰,改用轻武器,减少对塔身损害。经过激战,敌人被消灭,华塔得以保存,赵生明却不幸被敌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
战后,晋察冀军区追授赵生明为“大功功臣”,正定人民为纪念他,将他牺牲时所在的南门里街改为“生明街”,后口口相传为现在的“生民街”。1984年,正定县委、县政府在生民街设立赵生明烈士纪念碑,后移至广惠寺遗址院内。
“护塔烈士”的事迹感染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正定人,古城文物保护事业也一直赓续传承。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定县便成立了文物保管所,有计划地进行文物普查、发掘搜集。1961年,隆兴寺、广惠寺华塔等纳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80年代,正定县富有前瞻性地确定了“文化兴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实施一系列强有力的文物保护措施,建立起利在长远的文物保护机制。一任接着一任干,让文物有尊严,促文脉得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正定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北方雄镇风貌得以重现,“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走进现实。
正定的灵魂在古城,古城的核心在历史文化,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文物。尊重历史遗产、珍视文物价值、赓续古城文脉,已成为正定人心底里的共识和行动上的自觉。
保护传承,久久为功。如今,历史与现代交融,人文与经济辉映的正定古城,成为文旅市场新“顶流”。
夜幕下,迎春灯火映照正定华塔,光彩愈加迷人,灰瓦红墙外,拍照游人笑靥如花。一墙之隔,赵生明烈士纪念碑上,“慰汝忠魂”碑文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