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负“软黄金”满山乱窜的跑酷高手

生态陕西 2023-07-25 14:42:40

说起秦岭

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秦岭四宝”

实际上

秦岭中并非只有“四宝”

而是有“六宝”

在2017年

“秦岭四宝”中就另外加入了“两宝”

——金钱豹和林麝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林麝

林麝,又叫南麝、黑獐子、香獐,主要分布于中国和越南的部分地区,多出没于海拔2400米—3800米的高寒山区,有季节性的垂直迁徙习性,即在同一地区随季节的变化而选择不同的栖息环境,有“七上八下九归槽”之说:七月在山顶,八月居于山腰,九月回到河谷地带。

01 娇小柔弱的“林妹妹”

林麝是麝科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动物,一只成年野生林麝体重一般只有6-9千克,体长63-80厘米,体型还不及一只中型犬。

林麝拥有一副人畜无害的面孔,尤其是一双圆而黑亮的大眼睛,看上去格外惹人怜爱,被一些人亲切地称呼为“林妹妹”。它们有一双直立着的大耳朵,深棕色的毛发粗硬、曲折呈波浪状,乍一看和鹿长得很像,区别是雌、雄林麝都没有角。此外,林麝在毛色上有一个明显特征——在颈部两侧各有一条比较宽的白色带纹,一直延伸到腋下,犹如戴了一条白色领巾,这个典型特征也成了它们的一张名片。

雌雄林麝的外貌也有所不同,雄麝的上犬齿更为发达,长而尖,露出口外,呈獠牙状,雌性则没有这一特点。不过即使雄麝呲着两颗獠牙,也并没有什么攻击力。事实上,林麝几乎没有抵御任何肉食动物攻击的能力,较小的豹猫和黄鼠狼都可能伤害仔麝甚至成年麝。

02 生性胆小的“跑酷高手”

身为食草动物的林麝在整个自然界的生态链中属于被捕食的一方,再加上几乎没有攻击力,在野外面临的生存威胁非常多,可能因此造成了它们胆小怯弱的性格,非常容易受到惊吓。同时它们的嗅觉特别发达,听觉和视觉敏锐,对周围的环境极其敏感,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就一溜烟儿跑了。

不过它们也有自己的保命绝技——林麝四肢细长,而且后肢比前肢长,蹄子比较狭长尖锐,先天的禀赋让林麝不仅拥有相当快的奔跑速度,还能“飞檐走壁”,在险峻的悬崖峭壁自如行走,甚至能灵活攀爬树木,这在偶蹄类动物中十分罕见。它们不仅能爬上斜的树干、跳上垂直生长的水杉树,甚至能在细小树枝上任意走动和上下攀爬,采食树叶。再加上身躯娇小、体态轻盈,还能平地跳起2米以上……在这些优势的加持之下,林麝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跑酷高手”。

03 身怀“异香”的林间精灵

林麝遇到危险只能跑路,但它们又十分恋家,以至于在猎人中流传着着林麝“舍命不舍山”的俗语,就算被迫逃离,在危险解除后,林麝又会回到原处,这就要依靠它们尾脂腺的分泌物留在树桩、小树枝上的标记。

除此之外,林麝还有自己独特的“体香”。

在雄麝的腹下阴囊与脐部之间有个椭圆形的麝香囊,会分泌出麝香。这是它们用来向同类传达信息、标记领地的“重要工具”,也是吸引配偶的重要因素。

麝香与龙涎香、海狸香、灵猫香齐名,为四大天然动物香料之一,是配制高级香水、香精的定香剂,又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用来配制多种苏醒和强心等急救药物,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属于国家战略储备物资,每克收购价超过了黄金,有“软黄金”之称,这也是有人说林麝比大熊猫还稀有的原因。

04 保护与繁衍

由于栖息地被破坏和人类在利益驱使之下的乱捕滥猎,全国野生林麝数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250万只,锐减到20世纪末的不足10万只,资源已近枯竭。2001年的陕西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显示,全省野生林麝数量在4000到6000只左右,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

科学的人工繁育是保护濒危麝类及可持续利用麝香资源的有效方式。据统计,每只雄麝每年可取麝香15克至20克,养1只雄麝相当于每年保护3只至4只野生麝。因此,人工养麝是保护野生麝资源的有效途径,人工养麝活体取香是天然麝香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之路。

2002年,国家将麝类列为“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十五大优先保护拯救物种之一,以工程措施促进麝类野生种群的恢复和发展。

2015年,陕西林麝经过多年的发展,凤县林麝养殖规模达1.2万余只,为全国之首,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林麝之乡”的称号。

2017年6月,在位于宁陕县境内的宁东林业局响潭沟内,13只人工繁育的林麝被放归野外,奔向大秦岭。

2018年6月,宁陕自然保护区内的红外相机,首次捕捉到佩戴GPS项圈的野化放归林麝携带幼麝的温馨照片,表明放归林麝已成功越冬并哺育后代,成为2018年度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十大事件之一。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未来有望看到更多林麝在秦岭山间自由奔跑的身影。

0 阅读:0

生态陕西

简介:《生态陕西》是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的重要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