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曾以为历史上以死相谏的故事,臣子们可以毫无缘由地据理力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回头看就会发现,谏臣固然有为民请命的人,也有甘当孺子牛的人,但在更多的是权力之争。权力斗争往往要借助“清流”去打击对手,也就是所谓的“浊流”。权力争斗毕竟摆不上台面,而正臣与小人之间的斗争,好像更符合人们的心理期盼,而中国历史上也就出现了很多像包公那样不畏权势的清官。晚清朝堂上就活跃着这样一帮清流。
包拯是清流派的代表
一、“不畏权势”的清流派
清流派活跃在1870-1880年代的晚清朝堂上,他们是一群不畏权势小人的正人君子,以弹劾权贵大臣为荣,上至中央大员,下至民间小事,都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下,仿佛手中握有“尚方宝剑”与“打龙鞭”一样,可以代天子监察天下。
尚方宝剑是对抑制皇权的想象
但事实上呢,清流派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要不然,清流派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国内外局势更加复杂的60年代或者清末最后10年,偏偏出现在国内外局势相对平缓的七八十年代呢?
清流派有前清流和后清流之分,后清流,就是与慈禧太后的“后党”进行最高权力争夺的“帝党”。那么晚清的清流派都有谁呢?说法很多,不过,说李鸿藻、张之洞、张佩纶、黄体芳、宝廷等人是清流派的主要人物,是没问题的。
影视剧中的张佩伦
二、权力斗争暗流涌动
1861年,慈禧和她的小叔子奕䜣合伙发动了辛酉政变,打击顾命八大臣,夺取了最高权力。之后,叔嫂关系就一直若即若离。
到了1865年,慈禧鼓动言官上书弹劾奕䜣专权,这是慈禧对奕䜣的第一次打击,这一次争斗中,奕䜣被剥夺了全部职务。但慈禧也知道,不可能一次就拿掉奕䜣的所有权力,所以在大臣们的“请愿”之下,奕䜣只被拿掉了议政王的头衔,其余官衔都保留着,但双方的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影视剧中的慈禧
也正是从1860年代开始,奕䜣和李鸿章、曾国藩等汉人大员在全国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洋务运动。借助变革风潮,奕䜣重振雄风,但这对慈禧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变革当然有利于大清的稳固和发展,但却触及了慈禧掌握的最高权力。但此时的慈禧还无法亲自出面,更无法打乱政府变革的局面,要想打击奕䜣一脉,唯一的办法就是扶植起属于自己的势力,然后借力打力,打击奕䜣。
就这样,清流派诞生了。
三、狡兔死走狗烹
背后指挥,清流派出面,对于慈禧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若成功她便可独享大权,若失败责任也不会推到她身上,正好可以做一个甩手掌柜。
清流派对国内外政局都有着自己的主张。对内,他们以“保守派”自居,主张恢复圣人之道,强调尊卑有序,对国内的变革不予支持,俨然是一群活脱脱的老夫子形象。对外,则力主与西方开战,华夷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别,对西方这等“蛮夷”就得以武力驱逐,这一“鹰派”观点在中法战争时期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清流派的观点在和平时期是没有问题的,但晚清时期,内忧外患,时局异常复杂,国内奕䜣、李鸿章等人正在热火朝天地办洋务,办企业,对外主张以和平为主,不挑衅、不开启战争。这时候再看清流派的这些观点,无论是对内的,还是对外的,都有一个很明显的打击对象,那就是奕䜣一派。
中法战争
1880年代,爆发了中法战争,这简直就慈禧打击小叔子的天赐良机。中法战争过程中,清流派对奕䜣、李鸿章等人展开激烈弹劾,他们认为奕䜣等人对外妥协,极力保持虚假的和平局面。很明显,这是慈禧在背后推波助澜。
1884年3月份,清军在前线大败,这正好满足了慈禧打击奕䜣一派的要求,她趁机宣布奕䜣等人督办战事不利,剥夺了他军机处领班大臣的职务,并将他的部下全数驱逐,罢免所有职务。
奕䜣一派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
影视剧中的奕䜣
狡兔死走狗烹,慈禧处理掉了奕䜣一派,下一步就要清理她的枪手——清流派了。慈禧其实对此早有考虑,早在撤除奕䜣职务的同时,就顺带将清流派领袖李鸿藻驱逐出军机处,而清流派的另一重要人物、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则直接被派往福建督办前线军务。大家都知道,法军在福建将福建水师全数击溃,马尾船厂也被炸毁了,张佩纶就等于被夺职流放了。
张佩纶到达福建
慈禧是双管齐下,共同打击,有意思的是,罢免李鸿藻的理由竟然与对奕䜣的理由一样,都是办理军务不力,致使前线战事连连失利,罢免张佩纶的理由也是因为他在前线督办不利使得水师大败。
跟奕䜣一派一样,清流派从此一蹶不振。
慈禧通过一件事情同时打击了两派,一石二鸟,计策完成得十分完美,手段就一个字,高!
《一代妖后》里的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