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魂断,细雨绵绵,路人纷纷。清明扫墓祭祖源自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与对血缘的牵挂,是中国人的一种情感表达与心灵寄属。我们印象中的“坟”“墓”“陵”等字指代的意思本质上都相同,“坟墓”“陵寝”“寝庙”等等这些乍一听也很熟悉的字词,但如果让你说说他们的关系渊源,大部分人或许都会膛目结舌。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回顾一下古人的陵寝制度,是对逝去先人的最好缅怀。
一、墓、坟、冢、陵、寝、庙
在开始论述中国古代的陵寝制度之前,我们先来理清楚一些概念。“坟”“墓”和“陵”本质上意思相同,但也有所区别。
古人去世之后,后人埋葬先人,一开始是不封土的,也就是说最开始古人的墓是看不见高高堆起的土堆的,这样的叫“墓”。《易经》中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不封就是不堆土,不树就是不植树,完全和平地相齐,汉代的崔寔也说“古者墓而不坟”。
从“墓”的字形结构我们也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墓的最上端是草字头,最下端是土,貌似是没有任何露出地面的部分的。现代考古发现的商代大墓,如妇好墓,都没有发现封土,这更加印证了起初古人不堆土的事实。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妇好墓发掘现场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坟氏墓,坟的意思就是堆了土的墓,和我们现在的坟墓形制基本一致。孔子埋葬自己的父母时,怕忘记父母的埋葬地点,也为父母的坟墓堆起了四尺高的土堆。孔子如此一个讲究礼制的人也采取了坟氏墓,这或许说明当时坟氏墓并不稀罕,也不违背礼制。
到了战国时期,旧贵族没落,私有制进一步发展,过往那种集体埋葬的“国墓”“公墓”习俗遭到了抛弃。有权势的人家对逝去祖先的缅怀让他们对祖先坟墓极为重视,同时为了彰显身份,坟氏墓普遍流行,与坟氏墓相配套的等级规定也相应地被制定出来。《礼记·月令》就记载:“茔(营)丘垅之大小、尊卑、厚薄之度,贵贱之等级。”
孔子父母合葬墓
“冢”的原意是指高起的山包,当其指代坟墓时,其实和“坟”的意思相近。在坟氏墓的基础上,才出现了“陵”的说法。“陵”在中国古代专指帝王的坟墓,帝王的坟墓称“陵”最早出现在战国中期。《史记·赵世家》中有关于帝王起陵的最早记载,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基本上同时期的秦国也接受了“陵”的称呼,例如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藏永陵等。
不管是坟墓,还是冢、陵,其实指代的都是埋葬逝人尸体的地方。但是中国古代帝王对于祖先的祭祀与追念不仅仅限于建造坟墓,一般而言,帝王在修建坟墓的同时,也会修建寝庙。
关于寝庙,汉朝的蔡邕有过一段概况性的论述:“宗庙之制,古学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总谓之宫。”意思是说,古代帝王的皇宫基本分为两部分,前面为“朝”,是上朝议事的地方,后面则是寝,是休息的地方。
古人视死如视生,因此人死后也按照生前修建了庙和寝,庙寝相连,庙在前,寝在后,庙用来放神主牌位,而寝则用来放死者生前的衣冠和其他物品。庙供祭祀之用,寝则供死者的灵魂游玩休息之用。庙和寝在形制上有区别,庙的两边模仿生前上朝时的样子修建了廊屋,是供大臣上朝时等待时用的,但寝是休息的地方,因此两边没有廊屋。
上朝的情景
古时庶人是没有庙的,只能设寝,他们要祭祀也不去坟墓实行墓祭,因为最开始时不流行墓祭,帝王贵族要祭祀时便在庙内,庶人则在自己家的寝内,并不到坟墓实行祭祀(墓祭依然存在),墓祭要到后期才发展起来。
二、古代陵寝制度的形成期
了解完一些基本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来论道论道中国古代的陵寝制度了,既然是陵寝,那么施行的主体就只能是帝王了。最开始时陵是埋葬尸体的地方,庙与寝是实行祭祀的地方,但祭祀主要都在庙内进行,陵和寝庙原本是分开的。到后来,寝庙和陵逐渐搬到一起,寝和庙就设在陵的附近,这就形成了陵寝制度。
蔡邕说是秦始皇将寝搬到了陵的附近,也就是说是秦始皇开创了陵寝制度,但事实上早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陵寝制度的端倪。文献记载,秦昭王时就把庙搬到了陵的附近,而在陵边设寝更能上溯到商朝,商朝妇好墓的周围就有“寝”的痕迹。所以,并不是秦始皇开创了陵寝制度,在秦始皇之前可能就已经存在了。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旁边不远处就是寝,这种制度被西汉所沿用,并且西汉普遍在陵墓附近设庙,例如武帝陵墓旁就有龙渊庙,宣帝的陵墓旁就有乐游庙。
至于为什么要将陵墓和寝庙结合起来,那是因为古人相信逝者的灵魂就居住在陵墓和寝中,将陵墓和寝庙结合在一起,更加方便古人的灵魂来到庙内接受供奉祭祀。
汉高祖刘邦的高庙原本是建在长安城内的,按照当时的规矩,每个月到了祭祀刘邦的时候,都要把刘邦的衣冠从寝内拿出来拉到高庙内游历一番。可是碰巧的是,汉惠帝在刘邦的衣冠要经过的通道上修建了一条复道,供惠帝行走使用。因此大臣叔孙通就劝谏惠帝说,子孙不应该在祖先的通道上面行走。汉惠帝一听,干脆就在靠近刘邦陵墓的附近又修建了一座庙,方便居住在陵寝内的刘邦灵魂到庙内享受供奉,也免得占了子孙们的道。此后在陵墓旁设寝庙的制度就被后世所沿用。
影视剧中的汉惠帝
东汉基本沿用了西汉的陵寝制度,但却做出了一些重大修改。东汉照例每年的元旦朝廷都会举行“元会仪”,也就是在元旦这一天朝廷百官、地方官员、皇亲国戚等都要在朝上集体祝贺皇帝,并且汇报一些事宜。明帝初即位时,想到死去的光武帝再也不能看见这种场面,心中凄然,于是便将举行“元会仪”的地点改在了汉光武帝的陵墓,这样就能够让死去的汉光武帝也能够看见这一年一度的盛会。
汉光武帝的陵墓
我们之前提到过,古人最开始祭祀是不流行墓祭的,也不到寝去,而是在庙内祭祀。但汉明帝此举却改变了这种格局,“元会仪”后面逐渐演变成了“上陵礼”,也就是实行墓祭。也因此,陵墓在祭祀中的地位也就超过了庙,寝的规模也逐渐扩大。
汉明帝的此举其实是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当时的豪强大族已经普遍实行墓祭,他们将墓祭视为拉拢人心、聚宗收族的手段,东汉建立的基础就是这些豪强大族,因此统治者不可能对这种社会现象熟视无睹。
既然陵墓在祭祀中的地位超过了庙,那么原本“一帝王一庙”的存在意义就被大大削弱了。按制,汉明帝之前每位帝王的陵墓旁都会拥有一座单独的庙,但汉明帝实行墓祭之后,实行了改制,宣布不再为每一个死去的皇帝修建单独的庙宇,而是实行“同堂异室”制度,即将皇帝的神主牌位放在同一座庙的不同室内,明帝的神主牌位就是放在了光武帝的庙内,后世因之。
至此,中国古代的陵寝制度基本形成,但是陵寝制度也像其他制度一样在历史长河中沉浮不定,时隐时现,制度的一些细节也随之改变。
三、古代陵寝制度的衰退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陵寝制度的衰退期,这一时期政局动荡,汉命衰微,外族入侵,朝代更迭频繁,导致汉墓时常被盗,这让当时的统治者心有余悸,担心自己的墓葬也会有相同的遭遇。因此,魏文帝以“古不墓祭,皆设于庙”为借口,毁掉了曹操建在陵墓旁的寝庙,废除了陵寝制度。
曹丕临终时还颁下诏书,直言道:“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故吾营此丘墟之地,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曹丕不仅废除了陵寝制度,基本上也舍弃了陵墓的一切地上建筑,为的就是保证自己的陵墓不被人盗掘。
影视剧中的曹丕
此后晋沿魏制,很少实行墓祭。陵寝制度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东晋时才逐渐恢复,北魏为了推行汉化,实现民族融合,也部分恢复了陵寝制度,并且结合了自身的民族特色。
四、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期
唐宋明清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期。唐代恢复了汉朝的陵寝制度,但做出了较大的改变。唐太宗营建自己的陵墓昭陵时确立了有唐一代陵寝制度的规格,唐朝将寝分为了“神游殿”“献殿”“寝宫”三部分。
“神游殿”相当于汉代寝的便殿,是供死者灵魂游玩之所,“献殿”则是供皇帝大臣祭祀祖先的地方,相当于汉代的“寝殿”,我们知道,汉明帝时实行上陵礼,陵寝在祭祀中的重要性骤然增加,而原来陵寝的规制满足不了这种祭祀要求,因此东汉时又对寝实行了扩建,突出了“寝殿”作为一种祭祀场所的重要性。
“寝宫”则是供死者灵魂衣食起居以及照看此处的宫人、婢女等生活的地方。大体而言,“献殿”是供活人使用的地方,现世与政治色彩更加浓烈一点,“神游殿”“寝宫”则是供灵魂使用的地方,往世与迷信色彩更加浓重。至此,寝的内部也出现了不平衡的情况,“献殿”因为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其重要性明显大于“寝宫”与“神游殿”。
唐昭陵
宋朝延续了唐朝的陵寝制度,不过将陵寝的所有建筑较为集中地修建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陵寝宫殿群。唐代寝内的“献殿”在宋时被称为“上宫”,“寝宫”“神游殿”则被称为“下宫”。皇帝实行上陵礼时,分别要到“上宫”和“下宫”实行祭礼,不过“上宫”的祭礼要更隆重一些。
到了明清时期,“献殿”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凸显。明代时取消了“寝宫”“神游殿”等建筑,只保留了一些神厨、神库等较有用的建筑,同时进一步扩大了类似于“献殿”性质的祭祀场所,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明代之制,无车马,无宫人,不起居,不进奉”,说的就是这个变化。
明陵
除此之外,明朝的“陵”的形制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陵墓由过往的方形变成了圆形,称之为“宝顶”,整个陵墓的形制也由方形变为了长方形,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设有陵门、神库与神厨,第二部分的主体建筑就是祭殿(献殿),第三部分是墓碑与圆形大坟。清朝因明朝之制,只是在名称上有所变化,兹不赘言。
中国陵寝制度演进图
(来源: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研究》)
中国古代视死如视生,发展出了陵寝制度,每一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陵寝制度在东汉确立之后,并非一成不变,祭祀是一国重典,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寝的功能由最初以死者往世为重转变成后来为生者现世为重,明代废“寝宫”而扩建了“祭殿”等建筑便是最好的证据,这表明古人的认识在进步,对于陵寝制度中迷信的成分也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