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疾:负心诗人李益

夏小晋 2023-10-27 22:13:24

李益(746年-829年),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十七岁时, 吐蕃大举进攻唐朝西北边境,为了躲避战乱,李益全家东迁,先迁洛阳,后至郑州居住。李益出身于陇西李氏,是唐代名门望族,他还是唐肃宗时期宰相李揆的侄子,亦是“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李益自幼才华横溢,年轻时颇负文名,每写成一篇诗作,宫中都会有乐工名伶争相出价,希望买下他的作品,编排乐曲,让皇帝欣赏。他的《征人歌》、《早行篇》等诗篇,也被画工们画成屏障,高价出售。与他同时代的著名诗人韦应物赞誉他:“二十挥篇翰, 三十穷典坟。辟书五府至,名为四海闻。”李益二十三岁中状元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两年后又中讽谏主文科,被授予郑县尉,不久又升为郑县主簿。但因持才傲物,与同僚们不和,久久不得升迁,李益愤而辞职四处游历。

中唐时各地藩镇尾大不掉,很有势力,所以很多仕途不顺的官员都会选择去地方为藩镇效力。李益辞官后,从军边塞十八年,五次入幕府做幕僚。漫长的边镇从军经历,使得李益创作了大量边塞诗歌,最著名的有《夜上受降城下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图片来源网络)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回乐烽、受降城均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县)。诗作将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且含蕴不尽。此诗作成不久便被度曲入画,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除去北方边境,李益还曾经游历江南地区,此段李益写了不少以江南风物为题材的诗歌,温婉动人,最有名的是一首便是《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嫁做瞿塘商人妇,他天天把相会的佳期耽误。早知潮水的涨落这么守信,当初就该嫁给一个弄潮的丈夫了。小诗以女子口径叙述,妙在其想法看似无理、荒唐,却真实、直率地表达了一位独守空闺的少妇的怨情,足显诗人多变多才。

(图片来源网络)​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唐宪宗久闻李益的诗名,805年一即位,就调60岁的李益入京,先任李益为都官郎中,负责科举考试。后来又接连升他为中书舍人、河南少尹、秘书少监兼集贤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

李益虽然才华横溢,诗名远播,但也有一个国人尽知的坏名声:薄情负心郎。他的负心故事被稍后的蒋防写入传奇《霍小玉传》中,明代汤显祖将其演作戏曲《紫钗记》。故事大致如下:

李益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时,爱上了名妓霍小玉。霍小玉父亲是玄宗时代的霍王爷,霍小玉是霍王爷与婢女所生。霍王爷在安史之乱战死后,霍小玉母女被霍王爷的正妻驱逐出去,从此流落民间。霍小玉长大后,迫于生计,做了陪酒卖笑的歌姬。霍小玉是一位奇女子,多才多艺,心气很高,卖艺不卖身。直到遇见年青才俊的李益,二人一见钟情,才子配佳人,两人随即同居在一起。不久李益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对霍小玉来说,自然喜从天降,不枉红颜一生。

李益回乡祭祖,却与表妹卢氏完婚,走马上任,从此抛弃了霍小玉。霍小玉得知李益负心,郁郁成疾,一病不起。当时的京城人都同情霍小玉的遭遇,皆骂李益“薄情郎”。有一位豪侠“黄衫客”听说此事,仗义将李益劫持到霍小玉家中,霍小玉在病床前痛斥李益:“我死后变成厉鬼,让你的妻妾不得安宁!”霍小玉随即去世,李益由此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灵的枷锁。

京剧《霍小玉》(图片来源网络)

李益无时无刻不受良心的谴,因此患上了“猜忌病”。他娶卢氏后,常常猜忌卢氏“出墙”,不久便将卢氏休掉。再娶之后“猜忌病”更重,每次出家门都要在门前和窗台前撒上草木灰,以防“第三者”。 李益的“猜忌病”,新、旧唐书均有记载,当时的人们把那些善妒者称作患上“李益疾”,更有“妒痴尚书李十郎”之语。李益多年以后有一首诗《写情》: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它明月下西楼。以美景衬哀情,倍增其哀,被认为思忆霍小玉之后的哀痛与忏悔之作。

李益以花甲之年被宪宗召回朝庭,依旧脾性不改,自负才学而蔑视他人。结果有谏官将李益在幽州时常有怨辞之事告知宪宗,李益遭到诏贬。宪宗怜惜李益才华,过了一段时间,又把他召回升迁,累迁至右散骑常侍。

李益身历玄、肃、代、德、顺、宪、穆、敬、文九朝,文宗太和初,被授予一生中最高官职礼部尚书光荣,不久于829年病故,享年84岁,是唐代少有的高寿诗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