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发展至今,已有大半个世纪,各个玩家一直按部就班地按着规则走,不会轻易地跨过红线。但美国却偏偏要打破这道平衡,对中国和俄罗斯施加芯片禁令,直接切断了这两国获取核心技术的途径。
于是,本就竞争激烈的全球半导体领域更是如火上浇油,原本稳定的局面被搅得不得安宁,产业链上下游纷纷受到波及。虽说受限,但中俄两国也因此明白了一点,科技封锁面前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唯有脚踏实地,依靠自己技术发展,才能拥有真正的“芯”力量。
面对这场“技术战”,中国和俄罗斯立刻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反击措施。俄罗斯迅速加大了芯片设备和材料的投资力度,准备从头开始,自己动手解决“卡脖子”难题。
这其中就包括对光刻机这种精密设备的自研行动,可谓是目标远大,决心十足。另一方面,中国的半导体行业也因封锁而掀起了自研潮,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寄望于“买技术”,转而加快自主研发,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在迅速发力。
芯片之路的代价:高额进口让我们更坚定“买不如造”其实,面对这些困境,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并不算陌生。几十年来,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使得我们对关键芯片的进口依赖度极高。一年下来,光是买芯片的钱有时甚至超过买石油的费用,2021年我国芯片进口额更是突破了4000亿美元。
对进口的高度依赖在全球产业链的格局里显得尤为被动。因此,面对芯片禁令后,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明白,寄希望于买来的技术终究难以保障产业安全,国产化成为了必走之路。
所以,芯片禁令反而加快了我国半导体行业的自我研发步伐。像中芯国际就表现出色,他们在这几年一口气建了四个晶圆厂,芯片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至今产能已经跃升全球第三,仅次于台积电和三星,把联电、格芯等老牌晶圆厂甩在了身后。产业链上的企业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推动“买不如造”的理念,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国产芯片崛起:突破“成熟制程”走向高端领域事实上,在产业链的奋力推进下,我国的芯片产量已实现显著提升。进口量开始下降,出口量逐步增加,显示出逐渐摆脱依赖的积极趋势。
虽然大部分产量仍集中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但国产芯片的生产能力已经突飞猛进,芯片产业正在稳步发展。这些成熟制程芯片虽然不具备先进工艺,但广泛应用在家电、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在市场上仍然有巨大的需求。
而在先进工艺的赛道上,中国也并非一无所获,华为最新的麒麟芯片便是显著的例证之一。尽管美国严防死守,禁止华为使用先进制程技术,但华为依旧实现了麒麟芯片的量产,在手机等终端上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由此可见,国产芯片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提升,在技术上也在逐渐突破“天花板”。
光刻机的关键突破:从“无法自研”到出现在推广清单说起芯片制造,绕不过的便是光刻机,被誉为半导体产业的“皇冠”,它的制造难度超乎想象,一台EUV光刻机甚至涉及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5000家供应商。长期以来,荷兰ASML、美国、日本等企业垄断了高端光刻机技术,对我国的高端芯片制造构成了巨大的限制。
不过,经过长期的投入和技术积累,我国的光刻机技术也终于突破,工信部在今年正式发布了两款国产光刻机的推广清单,其中一款还采用了氟化氩技术,这标志着我国在光刻机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自主进展。尽管我们的光刻机还无法实现最先进的EUV工艺,但对于芯片国产化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向外界展示了我们在光刻机领域的信心和决心。
俄罗斯的光刻机“起步计划”:实现半导体自给自足的远大目标而面对同样的封锁,俄罗斯的处境则显得更为艰难。与我国相比,俄罗斯的芯片产业基础较弱,其光刻机设备和其他半导体设备的生产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芯片制造能力大幅落后于国际水平。
禁令之下,连台积电和三星等芯片代工厂都停止了对俄罗斯的服务,使得俄罗斯也不得不走上芯片自主化的道路。
近日,俄罗斯媒体报道了一个重磅消息,俄政府计划投资2400亿卢布(约24.6亿美元)用于支持国内半导体技术和设备的研发,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70%的半导体国产化率。这个过程中,光刻机的自主研发成为俄罗斯自研的重中之重,目标是突破130nm光刻机的技术,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并在2030年进一步升级到65nm或90nm的光刻工艺。
难度超乎想象,俄罗斯能实现光刻机的“逆袭”吗?尽管俄方展现出坚定的决心,但外界对俄罗斯的芯片自主化计划仍然抱有疑虑。光刻机的研发和制造不仅需要丰富的技术积累,还需要强大的产业基础支撑。
而即便是拥有世界上最完备工业体系的中国,也在这条路上走得非常艰难,俄罗斯能否在2030年实现65nm或90nm光刻工艺的目标,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目前,俄罗斯的光刻机计划已取得初步成果,一款350nm光刻机正在测试中,2026年计划量产5台130nm光刻机。这一消息虽让俄方充满信心,但仍需面对技术、供应链和市场等多重挑战。而全球范围内,ASML仍占据EUV光刻机的绝对优势地位,要打破这一垄断格局,需要的不仅仅是决心和投入,背后需要的是一条长远且艰难的技术积累之路。
美国的芯片禁令让光刻机成为技术制裁的有力工具,它们试图通过限制ASML、日本佳能、尼康等高端光刻机的出口,阻止其他国家在半导体制造方面取得进展。
可中俄的反应似乎超出美国预期,伴随着国产化的不断突破,全球光刻机的格局是否会因此发生新的变化?这是留给世界的一道大问号。
说到底,技术封锁并非长久之计,芯片产业的突破需要的是时间、资金和国际合作,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笑到最后。中俄的半导体自研之路,或许会为未来的全球芯片格局带来一次彻底的洗牌,但这场技术“逆袭”究竟能否成功,还需时间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