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有三伏,热在中伏”,三伏天是我国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而中伏是三伏天中最热的一伏。每年中伏的时间都会在夏至后的第4个庚日与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之间。
头伏都是固定的10天,而每年夏至后的第3庚日出现的时间有早有晚,导致中伏的持续时间不一样,中伏有的年份有10天,有的年份有20天,凡是在7月16日前入伏(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在7月16日之前),中伏都是20天。
老话说“夏至三庚便数伏,夏至四庚入中伏,秋后一庚入末伏”,2023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在7月11日,夏至后的第4个庚日在7月21日,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在8月10日,因此今年三伏天的时间为:7月11日~7月20日为头伏,共10天;7月21日~8月9日为中伏,共20天;8月10日~8月19日为末伏,共10天。
马上就要进入中伏了,在农村流传着很多关于中伏的农谚,而对于农民来说最关心的就是粮食的收成。在农村有句老话叫“中伏雨堵门,寡妇早嫁人”,啥意思?为什么“中伏下雨”会与“寡妇”联系在一起?
“中伏雨堵门,寡妇早嫁人”,到底是啥意思?有道理吗?中伏的典型气候特征是“高温酷热、雷暴多、台风频繁”,农谚说“中伏雨堵门,寡妇早嫁人”,说的就是中伏期间出现了雨水把门槛给淹没的情况,那么寡妇就只能期盼自己早点嫁出去。
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农作物生长速度非常快,在此期间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很大,降雨非常有利于农作物高产,老话说“大暑三场雨,五谷皆丰收”,中伏正处于大暑节气,大暑期间如果能够下三次雨,那么粮食就很容易大丰收。中伏期间如果雨水少,那么就很容易发生“伏旱”,中伏期间粮食作物正处于抽穗、灌浆期,一旦发生伏旱就会严重导致农作物减产,因此中伏期间下雨是好事。
但是,如果中伏期间降雨过多也不是好事。如果中伏期间出现了“雨堵门”的情况,说明出现了三种天气:
一是连续阴雨天。老话说“该冷不冷不成年景,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如果本该热的中伏出现了连续的阴雨天气,那么中伏就会感到很凉爽,中伏期间天气凉爽人会感到很舒服,但是却不利于粮食生长,粮食作物容易出现贪青晚熟、生长积温不够的情况,粮食很容易减产;
二是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往往会带来强降水、大风、冰雹、洪涝,这是一种有重大杀伤性的灾害天气,中伏期间往往是雷暴最多的时候,如果一旦发生强降雨天气,那么就容易导致粮食作物损失严重(受涝、大片倒伏或者被冰雹打得光秃秃的),甚至颗粒无收;强对流天气会引发树枝折断、房屋掀翻、人畜受伤,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极大。
三是台风。如果中伏期间出现了“雨堵门”的现象,那么也可能发生了台风天气,中伏期间台风频繁,台风会到来狂风暴雨,会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倒伏,会导致洪水淹没农田,会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生长;此外,台风还会引发房屋倒塌、泥石流、山洪等灾害,容易导致人们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或者人员伤亡。
寡妇在古代是绝对的弱势群体,她们通常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和权利保障,勉强只能靠种地来养家糊口,如果中伏期间雨水淹没了门槛,那么就说明当年年景不好,粮食的收成会很差,雨水淹没门槛还会导致房屋面临倒塌的风险,这种处境对寡妇来说很难生存,以至于希望自己能早点嫁出去,有了依靠就有了生活保障
特别注意:今年中伏有20天,中伏期间出现持续的高温干燥、持续的阴雨天、台风、冰雹都不利于农业生产,中伏期间雨热同期,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伏旱、洪涝都是农民不希望看到的。
在农村还有句老话叫“大暑中伏前,必定是灾年”,头伏的时间都是固定的10天,大暑交节的时间也是固定的(7月22日~24日),因此大暑在中伏前说明入伏的时间晚,入伏的时间晚会导致三伏天只有30天,三伏天时间短容易导致农作物生长积温不够,粮食的籽粒容易出现不饱满的现象。
今年7月23日大暑,7月21日入中伏,很明显“大暑在中伏后”,老话说“大暑中伏后,五谷皆丰收”,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大暑交节的时间在中伏的后面,粮食更加容易高产。
总结,老话说“中伏雨堵门,寡妇早嫁人”,古代生产力落后,物质不发达,一旦粮食不丰收就很容易引发饥荒,这对寡妇这类弱势群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不过时代变了,如今人们再也不会为吃不饱而发愁,可以说老话已经不实用了。
但是这句老话也在警示我们,要随时留意天气的变化,以便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希望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