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国会山的走廊里,共和党众议员丽莎·麦克林提出的《台湾资产透明法案》引发热议。这项要求公开解放军高级将领海外资产的议案,看似高举"威慑"大旗,实则暗藏双重目的——既为对台军售铺路,又为中期选举积累政治资本。
民进党当局对此心领神会。据台北政界消息人士透露,过去三年台湾外事部门专项经费激增四倍,专门用于游说美国国会。仅2024年上半年,就有17批美国议员团抵台,推动涉台议案数量较蔡英文首个任期增长300%。这种"支票簿外交"的背后,是台当局对美军火采购额突破年度GDP2%的沉重代价。
五角大楼的战略工具箱正在发生微妙转变。美国国务院官网悄然删除"不支持台独"表述三个月后,国务卿布林肯在阿斯彭论坛抛出"维持台海现状"新说辞。这种"战略模糊2.0"版本,实质是为军事介入预留政策空间。日本自卫队护卫舰近来频繁现身台海,与加拿大海军开展所谓"联合巡航",显现出美国正将乌克兰危机中的"代理人战争"模式复制到亚太。
但华盛顿的算计遭遇现实掣肘。美军印太司令部最新兵棋推演显示,若介入台海冲突,第七舰队可能在72小时内损失60%作战单元。更令五角大楼焦虑的是,解放军火箭军DF-26B导弹部队上月首次在南海完成针对移动舰船的饱和打击演练,射程覆盖关岛基地群。
台海军事平衡的天平正在倾斜。2024年解放军东部战区海空联合演训频次同比增加45%,某合成旅在闽南沿海展开的全要素夺岛演练中,无人艇蜂群与隐身无人机协同作战的新战法引发北约观察员高度关注。值得玩味的是,美国《2024国防授权法案》虽批准对台出售100架F-16V战机,却将交付日期模糊设定为"2029年后"。
当赖清德当局继续加码"豪猪战略"时,华盛顿智库圈传出不同声音。前助理国防部长格雷厄姆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研讨会上警告:"台湾不是乌克兰,大陆的军事准备远比俄罗斯充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最新报告测算,若台海爆发冲突,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断将导致美国GDP单季度萎缩3.2%,这个数字是乌克兰危机的四倍。
历史经验表明,美国的地缘政治承诺总与实力边界同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到乌克兰军援缩水,华盛顿的"安全保证"含水量逐渐显现。而今夏关岛安德森基地的"太平洋钢铁-2024"演习中,美军首次演练B-2轰炸机跨国分散部署战术,这种"战略弹性"新概念,或许才是美国台海政策的真实注脚。